首頁 要聞 焦點

中共融媒體操作影響外界認知

中共近期頻繁使用「融媒體」執行大外宣,專家對《大紀元》表示,新型態融媒體有如中央廚房,較以往更有系統地傳播紅色意識,對臺也利用在地協力者、網紅行銷。圖為2019年反紅媒活動。(大紀元)
中共近期頻繁使用「融媒體」執行大外宣,專家對《大紀元》表示,新型態融媒體有如中央廚房,較以往更有系統地傳播紅色意識,對臺也利用在地協力者、網紅行銷。圖為2019年反紅媒活動。(大紀元)

文/記者侯駿霖
中共近期頻繁使用「融媒體」執行大外宣,甚至串連海內外社群平臺,包括抖音、小紅書、YouTube等,達到文化滲透及假訊息散布的目的。專家對《大紀元》表示,新型態融媒體有如中央廚房,較以往更有系統地傳播紅色意識,對臺也利用在地協力者、網紅行銷,企圖製造臺灣社會的裂痕。

追溯中共最早提出媒體融合是在2014年,並將此概念正式寫入政策文件中,「新華社」2017年首度公開採用融媒體一詞,2019年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於《求是》再次強調融媒體的重要性,並列為中央政治局學習主題,顯見「融媒體」已成為國家級的重要產業。

國防安全研究院軍事戰略暨產業所長蘇紫雲對《大紀元》表示,傳統的數位、平面、影音媒體等主樣著重在資訊的交叉露出,例如原先為平面的消息,電子媒體可以再進行一次宣傳,融媒體則是更具有組織性的整合。

「新的融媒體概念如同中央廚房。」蘇紫雲說,融媒體的本質是從上而下的模式,中宣部下達一個文宣材料,將很有計畫、很細緻的透過不同媒體,轉換成目標群眾更容易觸及的形式;他說,融媒體另一項特性,就是透過平面、網路,甚至擴及到自媒體、網紅,創造自身的宣傳題材,並自我審視是否符合中共的主軸思想。

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副教授陳至潔接受《大紀元》採訪指出,目前中國大城市都有成立融媒體中心,不管是官方或民間媒體,新聞內容皆來自宣傳部或官方媒體,且無論哪一報紙、電視臺記者或網路媒體,只要將新聞消息寫成報導後,都可上傳至融媒體平臺,一旦經過宣傳部核准,其他媒體就會跟著轉載,才出現所謂「不同媒體、相同口徑」的新聞內容產生。

陳至潔表示,針對臺灣的新聞報導,主要是由中國福建省宣傳部負責,另一個體系則是國臺辦的媒體;在傳播的內容方面,則包括中共領導人發言、涉及臺灣政策比如惠臺措施、重大意識形態內容、中國幫助臺商感人事蹟、臺灣政治議題、臺灣政論節目內容等。

聯合網紅、在地協力者滲透

蘇紫雲指出,融媒體運作方法第一個就是臺灣在地協力者,例如2019年的大師鏈平臺,不過,在臺灣國安五法修訂後,大師鏈就宣布退出臺灣市場。

其次,中國地方政府會在臺灣人力應徵平臺,以招收網紅培訓的名義,開出每月1萬元人民幣的價碼,但工作內容則是要幫中共進行宣傳等;2019年中旬有破獲臺灣行銷公司接受中共資金散布輿論,也是其中一種滲透方式。

至於中共是否有專攻臺灣哪一個特定族群?對此,蘇紫雲回應,中共對於議題的設定,只要能影響臺灣政治安定,都被視為執行的方針,所以它沒有既定的目標。他說,中共對於臺灣社會或輿論的熱門議題,例如疫苗等,普遍都會做誤導型操作。

民主抗體有自癒功能

蘇紫雲認為,中共對臺的輿論滲透效果有遞減的情形,民主社會透過辯論、輿論交互、意見呈現、國會及民意代表等,儘管一開始受到衝擊感覺一團亂,但主流意見將趨於穩定。

「理性思考就是背後真正運作的機制。」蘇紫雲說,民主國家具有韌性,就像傷口會自我修復一樣,雖然外來病毒攻擊時會有症狀,但免疫細胞很快就能產生抗體、平衡外來的攻擊,這是彌足珍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