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產業 轉動台灣

電力轉型 工研院獎勵跨領域人才

臺灣截至今年10月底,太陽光電累積發電量達66.9億度、風力發電累積發電量15.1億度。(中央社)
臺灣截至今年10月底,太陽光電累積發電量達66.9億度、風力發電累積發電量15.1億度。(中央社)

【記者侯駿霖/臺北報導】工研院院長、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理事長劉文雄29日指出,臺灣電力轉型需要多管齊下,除了跨領域的「T型人才」外,全民與政府也要有共識、具備「草根精神」,維持努力的方向不改變。

工研院攜手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29日舉辦「綠能跨域創新、電力新尖兵座談,劉書勝紀念獎暨電網人才聯盟獎金頒獎典禮」,透過頒發獎學金、青年座談等方式嘉勉電力新秀。

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表示,目前青年學子都喜歡選擇進入半導體產業,例如:台積電、聯電,期盼這次獎項可以鼓勵更多人跨入電力領域。

沈榮津指出,淨零碳排是全球趨勢,臺灣面對能源轉型,推動再生能源更顯重要,已設定2025年再生能源的裝置容量要達到29GW,包括太陽光電20GW以及離岸風電5.6GW。

臺灣截至今年10月底,太陽光電累積發電量達66.9億度、風力發電累積發電量15.1億度。沈榮津說,能源轉型目前已看到明顯成效,但技術、市場、人才培育等三個面向也面臨新的挑戰,仍需凝聚社會各界建議,為臺灣電力產業發展注入活水。

劉文雄認為,電力能源已經是高科技產業,需要跨領域型的T型人才,他以丹麥的能源轉型為例,因公民意識的崛起,不論是誰執政,都沒有改變丹麥的政策,發電方式逐漸由傳統火力、核能轉向再生能源,丹麥能源轉型也是草根興起的最佳範例之一。

工研院董事長李世光表示,跨域創新是電力領域的全新思路,在學生的研究題目中,發現包括離岸風電、智慧電網、車聯網架構等,都是電力產業興起項目;這次頒獎典禮除了獎勵外,也安排國內外重量級企業設立媒合攤位,期盼年輕人可以投身電力研究。

大同智慧能源事業部總處長林常平指出,臺灣電力系統確實需要跨領域的人才,但以往跨領域人才斷層很大,近年有發現愈來愈多學生,在智慧電網、電動車與電力系統AI運用、發電預測方面,都有亮眼表現。

林常平提醒,臺灣在尋找下一個護國神山的同時,不要忘記電力基礎建設,才是承載護國神山的重要根本,人才培育問題也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