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出口突破4千億美元大關 GDP有望攻上6%
臺灣2021年經濟成長率(GDP)交出亮眼的成績單,主計總處11月26日預估今年GDP成長為6.09%,創下11年來新高,主要受惠於出口高度暢旺、民間投資熱絡所致;中經院12月10日也上修GDP成長來到6.05%,同樣看好經濟成長率突破6%,並總結今年臺灣經濟走勢呈現「外熱內暖」。
今年主要聚焦在5G、車用電子、高效能運算、物聯網等新興科技應用題材,加上年底消費旺季的影響,拉貨效應尤為明顯,持續帶動科技及傳產貨品出口續強。
財政部12月7日公布,臺灣今年11月出口規模再衝415.8億美元,創下我國單月出口突破410億美元大關的歷史紀錄,累計前11月出口值為4,057.5億美元,也是首度飛越4,000億美元的新高點。
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邱俊榮直言,目前臺商回臺投資的氛圍愈加濃厚,使GDP成長動能有望延續到明年。
展望臺灣明年GDP成長,隨著國內領導半導體業者積極擴廠,外需力道穩健持續挹注出口動能,民眾受到疫情壓抑的消費能量逐漸獲得釋放,但2021年高基期影響,2022年經濟成長率約落在3.67%至4.15%之間。
通膨升溫物價漲 央行2022年或升息
2021年全球通膨危機升溫,美國11月CPI年增率達到6.8%
,不只遠高於2%警戒線,寫下近40年的新高。而臺灣同樣面臨通膨隱憂,據主計總處公布的11月CPI年增率為2.84%,寫下近9年新高紀錄。
具體而言,民生物資齊漲,為反應國際原物料成本、人事成本,包括:王品、麥當勞、瓦城、胖老爹、肯德基、吉野家、欣葉、必勝客、八方雲集、四海遊龍等餐飲品牌皆調漲價格。另外,衛生紙、清潔用品等,預計在過年後全面調漲,漲幅5-20%。
而關於臺灣CPI年增率破2%的通膨警戒線,中央銀行與行政院主計總處皆認為,國內沒有通膨現象。
臺經院院長張建一則認為,臺灣屬於輸入性通膨,如果進口物價續漲,通膨確實有壓力,特別是黃豆,小麥與玉米在年底漲幅高,可能讓明年CPI年增率有突破2%的可能;前財政部長、香港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劉憶如認為,明年供應鏈瓶頸解決的時間長短,將會影響通膨的持久性。
隨著通膨升溫,臺灣央行可能在2022年升息,楊金龍在去年底曾表示,2022年貨幣政策的基調改成「緊縮方向」,6月之後「有機會」升息,幅度或升息1碼,屆時將宣告低利率狀態暫劃句號。
房市升溫 中央輪番打朝房
政府各部會接連端出打炒房新政策,以遏止投機炒作推升臺灣房價。中央銀行今年12月祭出第四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這是繼去年12月開第一槍、今年3月及9月的二度、三度調整後,再次加碼房市管控,也是目前最嚴格的管制。
細看央行2021年的打防措施,主要集中在降低銀行的貸款成數,包括公司法人購置住宅、購置豪宅及自然人購置第3戶以上等貸款的成數皆被調降,同時取消「特定地區」的房貸寬限期,並限制工業區閒置土地抵押貸款的成數。
另外,財政部推動房地合一稅2.0,據財政部統計,新制自7月上路後,7月稅收便跳高到29.2億元,創下單月歷史新高,顯示稅制上路後出現一波轉手潮。因疫情干擾、政策新制上路效應,8月稅收一度收斂至13.4億元,而11月又竄升到28.5億元,為歷史次高。
囤房稅部分,各地方政府積極推動稅率上修,除已施行的臺北市、宜蘭縣、連江縣等三縣市外,包括新竹市、臺南市、高雄市等也陸續調整囤房稅率,預計最快在明年7月上路,後年正式開徵。
內政部祭出實價登錄2.0,降低房價遭到哄抬的機會,即將推出推出的預售屋及新建成屋的換約轉售禁令,預期也將發揮一定作用。
金融業掀起併購風潮 國內出現首樁金金併
2021年金融整併案件似乎特別多,包括台新金併購保德信人壽(2020年啟動、2021年完成),富邦金併購日盛金成為國內首樁「金金併」,開發金獲准年底前100%持有中國人壽,以及年末的國票金擬收購安泰銀案。
富邦金今年3月底公開收購日盛金,並持續買入日盛金在外流通的普通股,截至10月14日,累計取得日盛金57.93%普通股股權,富邦金備妥500億元銀彈,規劃在2022年首季完成合併,預計取得金管會核准後訂定合併基準日,將創下「金金併」歷史里程碑。日盛金前董座黃錦瑭當時表示,「日盛金併入富邦金,像是嫁入豪門一樣」,他相信對員工來說是一個正向的發展。
歷經10個月,台新金併購保德信人壽一案,終於獲得金管會首肯,今年5月底同意台新金取得保德信人壽100%股份申請案,收購價近55.7億元,並將其更名為台新人壽,並在7月中旬被金管會評核為名列前20%的壽險機構。
開發金從2017年金管會同意轉投資中國人壽,後續又有兩次公開收購等動作,到今年8月宣布以普通股、特別股及現金方式兌換中壽股票,中壽將在今年12月30日下市,成為開發金旗下100%持股的子公司。開發金總經理龐德明也期許,完成合併後的開發金將發揮經營綜效,有望成為前五大金控。
儘管國票金今年1月與日本樂天銀行合資的純網銀開業,首家開業營運的業者,但國票金的金控版圖上,一直有著實體銀行缺口,10月董事會表決通過後,宣布以現金加上特別股的方式,合計約337億元併購安泰銀。不過,國票金併購路似乎不太順利,歷經總經理丁予嘉閃辭、耐斯派股東質疑併購適法性等,目前國票金雖然已向金管會遞交申請併購案,但產經分離仍是外界關注的重點。
KY股頻暴雷 20檔股票列入警示指標
上市櫃外國公司(KY公司)暴雷頻傳,尤其是去年涉財務危機的「康友-KY」,包括董事長、總經理、財務長在內,公司管理高層全數落跑,由於沒有會計師願意簽核財報,「康友-KY」在今年4月1日下市,金管會4月6日仍繼續對陳姓董事長開鍘,3張罰單共192萬元。
而「KY股」實際上就是境外公司回臺灣掛牌的股票,是在國外註冊、在海外未上市,而把臺灣作為首次上市募資的地點;許多KY公司是以中國市場為主的企業。
金管會統計,截至今年2月底,國內總計有109家KY公司,包括上市76家、上櫃33家,市值達1兆6,043億;自2008年開放至2019年底止,KY公司因營運所產生的獲利,於我國配發現金股利高達2,312億元,其實對我國資本市場具有一定貢獻度。
除了康友爆出掏空案以外,「凱羿-KY」也傳出涉及非常規交易,董事長以200萬元交保;「淘帝-KY」疑似做假帳,涉嫌掏空13.2億;「英瑞-KY」也爆出中國子公司出包引發財務危機,面臨全額交割的命運;「VHQ-KY」則傳出在中國捲入逃漏稅疑雲,公司備抵呆帳暴增到9億元。5家公司合計受害人數達4.21萬人,金額約58.9億元。
儘管金管會主委黃天牧3月承諾強化專業守門人機制,證交所在公開資訊觀測站的財務重點專區,獨立揭露KY股的九大異常警示指標給投資人,總計20檔股票入列。不過,立委提及,KY股較大的爭議是,主管機關無法進行「實地查核」,建議金管會「強制」會計師必須實地查核。
義守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兼EMBA執行長李建興則點出,康友-KY、英瑞-KY、VHQ-KY等3檔KY股,都是在中國端的營運出現狀況,可能代表中企營運品質在美中貿易戰後持續往下掉,而臺灣現行KY股開放的大方向應該是對的,但KY股經營失敗的比例很高,政府需要重新檢視審核標準及監理標準。
緩解疫情衝擊 政府推五倍券
在5月中旬,臺灣本土疫情升溫,並進入三級警戒,民生產業受到嚴重衝擊,在內用禁止、國旅業務停辦,與民眾出門消費意願下滑下,使得餐飲、觀光與零售業的業績皆受影響。政府為刺激消費,延續2020年的三倍券政策,在2021年疫情趨緩、解除三級警戒的10月6日正式開放使用「振興五倍券」,這次共有5千元的額度,不論是實體或數位綁定,皆可一路使用到2022年的4月底止。
據經濟部11月分發布的調查資料,五倍券已有超過2000萬人領取,其中選擇紙本券將近1600萬人,數位綁定則約416萬人。
而受到五倍券政策的助攻,批發、零售與餐飲營業額,在11月皆寫下新高。零售業在週年慶、雙 11,與政府振興方案挹注下,單月營業額衝上 3754 億元,改寫歷史單月新高。11 月批發、餐飲業也寫下歷年同期新高紀錄,營業額各達 1.079 兆元、662 億元。
不過,疫情對產業帶來的衝擊,並還沒有完全緩解,據主計總處在12月公布的11月失業率統計,雖然失業率為3.66%,連續5個月下降,創21年來同月新低,但是「週工時未滿35小時」、「因工作場所業務緊縮或歇業者」的人數還是較4月疫情爆發前高出2~4萬人,但預期12月的狀況,應可進一步改善。
台積電助美日德緩解晶片荒 赴日本設晶圓廠、研發中心
2021年仍是臺灣半導體產業在全球挾著高能見度的一年,這得歸功於台積電。年初全球車用晶片荒讓德國、美國與日本按耐不住,紛紛罕見的向臺灣政府喊話,希望臺灣可增加晶片供應,德國經濟部長阿特麥爾(Peter Altmaier)更特別點名全球車用晶片市占僅4%的台積電,希望可增加產能,幫助德國汽車產業度過危機。
台積電擁有領先英特爾、三星的晶片代工技術,據研調機構集邦科技的統計,其第三季全球市占達53.1%,是全球晶圓代工廠的龍頭廠,適逢各國凝聚把半導體視為戰略產業的氛圍,使得台積電的舉動受到關注。
在2020年中,台積電正式宣布到美國亞利桑那州設5奈米廠,如今已動工,工程順利進行中,預計在2024年正式投產。在2021年,台積電也公布赴美國之外的海外設廠計畫。
在2021年中,日本經濟產業省公告,台積電在日本筑波市建立研發中心,斥資約185億日圓,日本政府補助一半。在年底時,台積電再加碼投資日本,將與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SSS)合資,在日本熊本設12吋晶圓廠,初期資本支出規模8,000億日圓,日本政府預計補助4,000億日圓,顯見日本政府拉攏台積電赴日的決心。
在臺灣部分,台積電在年底宣布,前進高雄設廠,設立生產7奈米及28奈米製程的晶圓廠。
臺股5月一日跌千點 封關前破萬八創高
臺股在2021年上演一段奇幻之旅,在5月初本土疫情爆發時,外資大舉撤離,使得臺股一度暴跌1417.86 點、8.55%,創史上最大單日跌點、跌幅紀錄,終場下跌680點,跌破萬六關卡,收在1萬5902點,爆出7727億元的成交天量,寫下臺股成交量紀錄。
不過,臺股在5月中下旬即展開反彈,在5月18日收16145.98點,勁揚792.09點,超越1989年11月29日上漲590.19點,創史上單日最大漲點。
臺股接著展開反攻,在5月31日重返萬七,並一路走高至7月6日一度突破萬八關卡,達到18,034點,不過接著走勢收斂,直到在年底封關前,又在今年封關前,在12月24日一度衝至18039點刷新紀錄,又於28日盤中衝破18197.36點,收在18196.81點,盤中、收盤皆寫下歷史新高價。
臺股另一驚奇是航海王類股的走勢,長榮從2020年12月的每股40元左右起漲,在2021年最高來到233元、同期,陽明從30元左右起漲,最高見234.5元、萬海自50元左右上攻,最高飆到353元。航運股一度占大盤成交金額比重逾4成,是史上罕見。
2021臺股瘋當沖,占大盤成交比重多次超過5成,和以往2、3成比較高上許多,但在熱門股重挫時,違約交割的機率上升,因此證交所、櫃買中心在8月底增訂當沖警示制度,針對當沖占比逾6成的股票,納入公布注意交易資訊。
臺灣申請加入CPTPP 公投結果成助力
2021年臺灣在全球經貿的一大突破,是正式申請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則預估,如果順利加入,對臺灣帶來的經濟效益將超過2%。
臺灣之所以選擇在今年加入,一大原因是由於中共在9月16日搶先提出申請,臺灣隨後也在9月22日宣布將申請加入CPTPP,而這或成為臺灣入會的一大挑戰。
不過,即使中國獲得新加坡的表態支持,但由於CPTPP要求會員國得在勞工問題、環境保護方面達到高標準,同時禁止向國有企業提供損害競爭的補貼,中國顯然未達標準,被外界視為難以順利入會。
而臺灣部分,除了獲得日本前首相安倍晉的明確支持之外,據國安局對立法院的書面報告顯示,日本、澳洲政界持友臺立場。此外,被視為影響臺灣能否順利進入CPTPP的反萊豬公投,最終結果以「不同意」收場,代表臺灣已突破阻礙,外交部也說,這為臺灣申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創造有利的氛圍。
目前CPTPP的會員國有11國,分別為日本、加拿大、澳洲、紐西蘭、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汶萊、墨西哥、智利、秘魯。且總人口約5億,約占全球7%;而總經濟規模逾11兆美元,約占全球13.1%。
中國房企債務危機延燒 國內基金投資曝險657.2億元 臺灣基金養中國軍火
恆大集團2021年接連爆發財務危機,外界視為陸版「雷曼時刻」,假設中國房企出現系統性問題,可能會傷及臺灣投資人。立委郭國文9月27日拋出,國內基金投資有財務問題的中國地產公司,包括恆大、佳兆業、融創、中國建業、碧桂園等高危險名單,至少就超過新臺幣100億元。
根據金管會11月11日統計,截至今年9月底止,有219檔投信基金投資中國房企,投資金額為426.7億元,占整體投信基金規模的0.89%;也有225檔境外基金投資中國房企,投資金額230.5億元,占國人持有境外基金金額的0.59%,總曝險金額來到657.2億元。
我國過去對高受益債券基金的分類,通常都放在穩健型的評等,但實際上卻隱藏諸多風險,現在更因為中國地產問題,讓臺灣投資人面臨被套牢的窘境。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教授蔡明芳也點出,儘管國內投資機構沒有直接持有恆大股票,但多少都有買騰訊、阿里巴巴的股票,而騰訊、阿里巴巴可能又會持有恆大的債券或股票,屬於間接曝險,可能也是需要關注的地方,應予以充分揭露。
另外,今年美國對具有共軍背景的中企已設立投資黑名單,全球知名指數也紛紛剔除相關企業。截至今年6月底,臺灣境內投信中,有13支共同基金持有海康威視股票,合計金額約新臺幣8.2億元。
具有共軍背景的中航高科、中國瀋飛、中國船舶等中企同樣吸引多檔臺灣基金布局,截至今年6月底,包括:保德信中國中小、國泰新中國傘型之富時中國A150ETF,皆有個別布局,總計達2,656萬元。
臺灣投資人竟間接成為中共軍機擾臺的幫兇,也引發立委關切,直批基金公司「太荒唐」,並要求金管會徹查。
投信投顧公會則指出,因為ETF是依照指數編輯公司所列成分股進行投資,而這些基金大部分是被動型投資的ETF,將繼續與指數公司溝通,以排除掉中國軍企成分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