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自26日起推出新春第一檔「眼不見微菌—微真菌特展」,透過深入淺出的四大單元展示,帶大眾認識這些肉眼無法辨識的微真菌特性,並展示它們在生活中不同的應用。科博館館長焦傳金、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所長廖啓成、中華民國真菌學會理事長謝松源也來到現場致意,焦館長期待未來能與食品所、真菌協會持續共享資源,一起共創交流火花。
策展人黃俞菱博士表示,一般大眾對真菌的認知有限,但其實微真菌和生態系中其他生物、人類生活關係密切,觀眾可透過本特展了解科博館如何發現、保存與研究真菌的生物多樣性,從生態、生活、與學術研究等多元面向認識微真菌。共同策展人張瀛之則強調,這次特展要闡述一個重要概念,眼睛看不到的微真菌,本身並無「好」、「壞」之分,只是當它們和不同生物、物質與環境交互作用過程中,可能對不同的生物帶來或「好」或「壞」的影響。
本次特展共分四個單元:1. 真菌世界單元,介紹真菌的形態、大小與多端的變化,常見的香菇、蘑菇、金針菇等菇類,都是大型真菌,而肉眼看不見的真菌,就是本次特展的主角-微真菌。2. 「是敵是友?微真菌與其他生物」單元,說明微真菌與其他生物間緊密的共生關係,與寄生在昆蟲身上、導致寄主死亡的蟲生真菌。3. 眼不見為淨單元,說明眼睛看不到的微真菌,本身並無「好」、「壞」之分,但當它們和我們的身體、環境及其他生物、物質交互作用,確實會對你我的生活帶來或好或壞的影響。最後一單元「菌種保存庫」,以科博館的真菌實驗室一隅為場景,帶觀眾一窺博物館如何透過真菌蒐藏庫保存乾燥標本,以真菌種原庫長期保存活菌株,讓未來的研究有更多可能。
無論你我是否意識到,微真菌早已深入我們的生活,從日常飲食、用品、醫療健康食品,到各種酒類、發酵茶,醬油、味噌、紅麴等調味料,豆腐乳、起司、天貝等發酵食品與東西方麵食,以及清潔劑、飲料、化妝品、醫療用藥、健康食品等日常用品,我們的飲食與生活處處充滿著微真菌。然而,不當儲存會造成食物發霉、產生真菌毒素(如黃麴毒素),因而也會引發真菌性疾病,這些則讓人聞之色變。
「眼不見微菌—微真菌特展」自即日起展出至11月27日止,觀眾可在新年假期或閒暇時間前往科博館第三特展室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