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755年,一場強烈地震,大面積摧毀了佩納宮原址上的修道院。自此,修道院遺址便一直處於荒廢狀態,直到國王斐迪南二世(King Ferdinand II)開始建構他的宮殿願景。
佩納宮興建於1839~1854年,在斐迪南二世的指示下,將位址選在海崖聖母小禮拜堂(sacred chapel Our Lady of Penha)和後來的熱羅尼莫斯修道院(Hieronymite monastery)的地基之上。德國建築師威廉.路德維希.馮.埃施韋格(Baron Wilhelm Ludwig von Schewge)精心創造了這座融合新羅馬風格、新哥德、復興式(Neo-Manueline)、印度哥德式以及新摩爾式(Neo-Moorish styles)風格的宮殿建築。在斐迪南國王和瑪麗亞二世王后(Queen Maria II)的積極參與下,這位遊歷豐富的建築師,為佩納宮塑造出充滿生氣又兼容並蓄的風格。
在城堡內、外,隨處可見國王斐迪南二世的獨特品味,融合了神話與各式藝術風格,並帶有一絲夢幻感。斐迪南二世是一名狂熱的藝術家,他高度融合折衷的風格在宮殿中隨處可見,處處顯示了這位來自奧地利的王子,對於扶植葡萄牙在地藝術發展的投入。
城堡的外觀,保留了許多修道院原本的元素。從遠處觀望,女王露臺(Queen’s Terrace)和醒目的紅色鐘樓,與其他處鮮豔的黃色、紫色和粉紅色部分,形成明顯的對比。在節慶期間,佩納宮則會十分應景的加上各式寓言故事雕刻、宗教人物形象,以及色彩繽紛的葡萄牙磁磚。
不僅城堡的外部,佩納宮的內部空間,也同樣延續著外觀的華麗與獨特的風格。
佩納宮王室餐廳(royal dining room)的前身,是熱羅尼莫斯修道院僧侶的食堂。大餐桌和其他裝飾物是於1866年委託里斯本藝術家卡薩.加斯帕(Casa Gaspar)製作的。
佩納宮的禮拜堂,原為修道院的一部分,於1840年併入後來的宮殿內。相傳,宮殿中的禮拜堂是在聖母瑪利亞顯聖之後,為了紀念而建造的。禮拜堂內有文藝復興時期法國雕刻家兼建築師尼古勞.錢特琳(Nicolau Chantereine)製作的雪花石膏祭壇屏風,斐迪南二世特地將其重置於此。
公園(Parque da Pena)有迷宮般的小徑和道路,連接佩納宮和由眾多小湖泊、噴泉、觀景臺(belvedere,用於觀賞風景的建築結構)、各式景點如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柱廟等組成的世外桃源。
其中,湖之谷(Valley of Lakes)便是斐迪南國王浪漫構想的具體實現。國王在此種植了來自各大洲的植物。
在王后瑪麗亞二世去世後,國王斐迪南二世再娶了埃德拉女爵(Countess of Edla)埃莉斯.亨斯勒(Elise Hensler),並於1864~1869年間,為其建造這座小木屋。木屋四周有著浪漫的花園,在蜿蜒的小徑中,隨處可見各式奇花異草。
佩納宮精美的工法、田園般的地景,以及宮殿提供的視野,為訪客創造了一種夢幻般的體驗。
作者簡介:菲利普.巴特勒是出版商、編輯、作家和分析師,也是數位媒體、社交媒體到旅遊技術(travel technology)等領域的專家。他為《大紀元時報》、《赫芬頓郵報》、《每日旅遊新聞》、「HospitalityNet」和其他許多機構撰寫文章。原文Portuguese Splendor: Pena Palac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