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桃園

茶改場邀請老師傅親授製茶技藝

製茶交流活動茶菁原料-新竹湖口茶區臺茶12號茶樹。(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 提供)
製茶交流活動茶菁原料-新竹湖口茶區臺茶12號茶樹。(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 提供)

【記者徐乃義 /桃園報導】臺灣部分發酵茶技藝傳承的重要性,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簡稱茶改場)會同農委會農糧署、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於去(110)年8月31日至9月1日假茶改場楊梅總場舉辦「2021年全國部分發酵茶製茶技術競賽-製茶技術交流」活動,共邀集15位近十年榮獲全國部分發酵茶製茶技術競賽條形、球形組冠軍的茶農共同參與,並聘請新北市坪林茶區陳源德、南投縣鹿谷茶區劉中仕等2位資深製茶師蒞臨指導。

冠軍製茶師與茶改場同仁共同交流。冠軍製茶師與茶改場同仁共同交流。(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 提供)

活動透過全程數位影音拍攝的創新方式,將清香型條形包種茶及清香型球形烏龍茶製茶秘訣進行完整紀錄,並製成製茶微電影影集,並將技術示範影片陸續上架於本場臉書網頁,以提供年輕茶農及愛茶人士有學習的平台,為茶產業傳承做出承先啟後的貢獻。

與會貴賓致贈2位資深製茶師感謝狀(由左至右為製茶工業同業公會許正清前理事長、農糧署北區分署林蓮菁課長、製茶工業同業公會陳雲康理事長、茶業改良場蘇宗振場長、劉中仕資深茶師、陳源德資深茶師、桃園區農業改良場郭坤峯場長、坪林區農會陳文慶理事長) 。與會貴賓致贈2位資深製茶師感謝狀(由左至右為製茶工業同業公會許正清前理事長、農糧署北區分署林蓮菁課長、製茶工業同業公會陳雲康理事長、茶業改良場蘇宗振場長、劉中仕資深茶師、陳源德資深茶師、桃園區農業改良場郭坤峯場長、坪林區農會陳文慶理事長)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 提供)

茶改場場長蘇宗振表示,臺灣早期製茶技術傳承大多是依靠師徒制的經驗法則,並無相關的科學化數據或教材,為使臺灣百年優異的部分發酵茶技藝得以薪火相傳,及考量「機器採茶菁」為未來的原料生產趨勢,活動創新下列五點做法:一是首次以新竹縣湖口茶區生產的機採茶菁為原料,期望破除消費者對機採茶的迷思;二是邀集歷年全國部分發酵茶製茶技術競賽冠軍茶農與該場研究同仁共同交流討論製茶技術,並進行製茶參數全程紀錄,深具專業性;三是聘請 2 位功力深厚製茶耆老蒞臨現場指導,針對清香型條形包種茶及清香型球形烏龍茶不同製程步驟進行數位影片拍攝,讓大師精湛的功力可完整被紀錄,以達到傳承效果;四是所有茶師於製茶過程中皆須穿著整齊並配戴鞋套、帽套,落實製茶從業人員衛生安全的概念;五是由產官學界組成評審團,透過嚴謹的感官品評,並與青年冠軍茶師以風味輪為基礎,依清香型條形包種茶及清香型球形烏龍茶風味特色共同討論並分享心得,使茶葉評鑑品評過程更加精確及細緻化。

製茶流程穿著帽套及鞋套,強調衛生安全製茶概念。製茶流程穿著帽套及鞋套,強調衛生安全製茶概念。(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 提供)

茶改場補充,影片拍攝是由茶改場文山分場蘇彥碩分場長與凍頂工作站林儒宏站長全程陪同2位耆老進行製茶技術專業訪談及協助拍攝示範動作,該場並針對日光萎凋、室內萎凋及攪拌、殺菁、揉捻、熱團揉、乾燥等不同茶葉製程階段,分別製作共7支內容深入淺出,及兼具專業性的技術說明及示範影片,使觀眾能更加容易掌握製茶訣竅,留下彌足珍貴的數位教材。影片共分為四部曲,分別為首部曲「享受日光浴的茶葉」、二部曲「感受掌心裡的茶香」、三部曲「初製茶成形的淬鍊之路」及最終章「茶米粒粒皆辛苦」等影集。

首部曲「享受日光浴的茶葉」將針對清香型條形包種茶及清香型球形烏龍茶於日光萎凋過程,深入解析製茶大師們如何精準掌握天時地利,讓茶葉充分接受陽光的洗禮以及過程中生理的變化, 111年2月25日於茶業改良場臉書搶先上映,歡迎對製茶有興趣者前往點選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