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交友服務」盛行,媒合男女認識交往,也頻傳消費者遭詐騙事件。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17日公布去年全國交友爭議申訴案件近500件,逾九成是男性,年齡則以23至32歲的8年級生占五成最高,消保處將促請內政部盡速研訂相關管理規範、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提供消費者安心交友的管道,避免受騙或成冤大頭。
消保處17日舉行記者會,公布2021年全國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受理「交友服務」(含實體店面及網路)的消費申訴案件,將近500件,其中男性占比高達91%,女性為6%;年齡層以23至32歲的8年級生占50%最高,其次為33至42歲的7年級生占38%,而43至52歲的6年級生也有9%,可見發生消費爭議的年齡層分布廣泛,不限於年輕人,熟男熟女也可能步入陷阱。
交友App認識網友 當心是為推銷商品
消保處說,「交友服務」是指業者提供服務媒合雙方認識、交往,進而收取對價的行為,坊間常見的交友服務爭議有下列四大態樣。
一是假交友真行銷,透過交友App或交友網站平臺認識網友,卻被推銷美容商品及課程;二是在不知情下被誤導,簽訂「分期無擔保借貸契約」,交友卻負擔大筆債款;三為資訊不透明,排約要另繳費用,參加聯誼活動要另繳費用,被勸說升等VIP更要繳大筆費用。
四則是因故要解約,被索取建檔費、影音課程費等不合理且高額的違約金,金額高達新臺幣數萬元或10多萬元。
網路交友對方死不見面 可合理懷疑是騙子
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日前曾針對加州網路愛情詐騙案提醒民眾,要注意交往對象是不是看起來太完美,如果對方很快就要求離開正使用的交友軟體,轉換至其他聊天方式也要當心。若對方試圖鼓勵自己與朋友和家人分開,或要求提供不適當的照片或財務訊息,也都相當可疑。
FBI建議,民眾可查詢對方照片和個資,是否在其他地方被使用過,以確保交往對象就是本人。交友過程需深入並慢慢了解對方,同時要向對方提出很多問題。如果對方總是找出藉口拒絕見面也要保持警惕,甚至認識幾個月後還見不到對方,都有充分的理由懷疑是浪漫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