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偏頭痛患者四成療效有限 腦波分析有助精準治療

左起為衛福部基隆醫院副院長陳韋達、陽明交通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講座教授王署君、科技部生科司司長陳鴻震、陽明交通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蕭富榮、陽明交通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潘俐伶博士合影。(科技部提供)
左起為衛福部基隆醫院副院長陳韋達、陽明交通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講座教授王署君、科技部生科司司長陳鴻震、陽明交通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蕭富榮、陽明交通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潘俐伶博士合影。(科技部提供)

【記者袁世鋼/臺北報導】臺灣偏頭痛患者多達約200萬人,嚴重者恐影響生活,即便投入預防性藥物仍有四成患者治療效果有限。為此,陽明交大與臺北榮總共組的研究團隊發現,可藉由腦波分析預測預防性治療效果,未來有望能提前找出適合的預防性藥物,預估2年後就能在門診應用。

醫學院副院長、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署君表示,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最新研究指出,偏頭痛在過去30年間高居導致失能疾病第二名。偏頭痛發作時可能每次持續4到72小時,伴隨噁心、嘔吐、畏光、怕吵等症狀,且有搏動性、單邊、因身體活動而加劇等特徵。在臺灣多達200萬名患者中,女性為男性的3倍。

衛福部基隆醫院副院長陳韋達表示,過去民眾可能會服用止痛藥來治療,但過度使用止痛藥可能會造成頭痛更加惡化。若每月頭痛超過4天,就應考慮採取預防性治療,但預防性藥物有7、8種,實際上該用哪種藥物、治療效果都無法預測。而在臨床上,仍有四成接受預防治療的患者療效有限。

為此,研究團隊發現,慢性偏頭痛患者的大腦視覺區腦波與治療療效有關聯性。陽明交大腦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蕭富榮指出,若病患大腦視覺區的α波強度在服藥前無異常強化,治療後頭痛發作次數減少一半以上的機率是有異常強化者的8倍。

王署君說,未來將持續研究更多不同的偏頭痛預防性藥物與腦波的關聯,並擴大病患試驗規模,同時也將設計更輕便的穿戴式腦波裝置。而在應用方面,目標是達成讓偏頭痛患者在接受預防性治療前,事先測量5分鐘腦波進行評估,幫助判斷後續該使用哪種藥物,協助醫師訂定個人化偏頭痛的精準治療方案,預估2年後有機會能在門診應用。

科技部表示,這項研究是在「臺灣腦科技發展及國際躍升計畫」支持下,由陽交大腦科學研究中心及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進行的一系列頭痛及疼痛相關臨床研究。此研究結果已刊登於疼痛領域的權威期刊《疼痛(P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