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氣燈效應聽起來像是最新的發現,其實在精神醫學或心理學上存在已久。「洗腦」(brain washing)、「暗示」(suggestion)、「投射」(projection),都是與此效應相關的專用語。而結合這三種方式所產生的作用,便是操縱對方心理、予以支配的煤氣燈效應。
洗腦是指轉變某人的思想或價值觀。我們經常受到組織、公司、國家及宗教等團體的洗腦,有時是以隱密無法察覺的方式,有時是開門見山的方式,但一切感覺都是那麼合情合理。
暗示,是指某人無意識或有意識的接受他人的思想、觀念、意圖或行為等,並誤以為那是自己原本的想法。
如果說「洗腦」是全面的、文化性質的說法,那「暗示」也許可以說是針對人際關係的心理學說法。
最後談投射,簡單的說就是放屁的傢伙先生氣,把讓自己感到不自在的自卑感、罪惡感、侵略性等怪罪到別人身上。
令人意外的是,這些試圖將別人置於自身影響力之下並互咬的關係,我們確是如此堅定的維繫著。這些很日常,有時更是一種必要。
其實這些不一定都是負面的。父母會不斷以無關乎客觀的事實暗示子女,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份喜悅、一份寶物;同樣的,戀人之間也會以視對方為世界上唯一珍惜的人等,用恰如其分的幻想套住彼此。
幾種分辨特徵: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分辨應該避開的煤氣燈效應?包括親密關係中,單方面施加影響力的問題在內,也請各位要了解加害者與被害的特質上,必定會有如以下吻合的情形。
首先,煤氣燈效應的加害者多半有「自戀」(narcissist)傾向,這些人對他人缺乏認同感,也不會有罪惡感,有著不把他人當回事、戲弄他人的自私面。
但令人不解的是,這類人身上總有一股吸引人的魅力和氣息,所以難以看到他們的真面目。
總歸一句話,他們就是「看起來友善又有魅力的混蛋」,剝削他人來證明自身存在,便是他們的人生。
發現好欺負的獵物,把他們困在蜘蛛網上虐待對方的情感,然後一口口蠶食對方。這些自戀者不只是對他們的戀人而言,對任何近在他們身邊的人而言,都是一件不幸的事。父母、朋友、職場上司或同事,無一倖免。
第二,我們要談的,是受害者。受害者的情況可以分成兩種,一是對「看起來友善又有魅力的混蛋」辨識能力不足,年紀太輕或對人的經驗不足時就有可能如此;或者加害者的外在印象太好,以至於受害者被蒙蔽了雙眼。
不管怎麼樣,這種情況都不算太糟,受害者可能會突然在某個瞬間發現「咦,不應該是這樣吧?」然後伺機脫離加害者的魔掌。
第三,自尊心薄弱,所以對自己的想法或需要的選擇,當然也包括自己的存在完全沒有自信。
不斷的陷入煤氣燈效應,是因為「我很愚蠢」的自我指責陷入自我嫌惡泥沼的同時,又感動於對方仍然願意愛如此愚蠢的自己,而對加害者心存錯誤的敬畏。
怎麼避開?
那麼,到底要怎麼避免煤氣燈效應呢?其實我們沒有可以對付別人的最好方法,唯一能做的,就是照顧好自己。
首先,鍛鍊自己辨識自戀者的眼力。這並不難,多少有點自尊心的人一定都能明白對方不是好人,是害你的人生蒙受災難的存在。
真正的問題是那些因為自尊心薄弱,連這種問題都無法思考的人。明明愛情沒那麼幸福,卻想不到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談戀愛時,應該要覺得自己是世上獨一無二珍貴且重要的人,並得到相對的對待。如果有人覺得你是個無能又愚蠢的人,那麼在好好審視自己的同時,也要好好審視對方。即使痛苦,也要努力去面對他和你的本質,才是不再重蹈覆轍、掉入陰暗又可怕的煤氣燈效應的方法。
關於辨別自戀者,其實從書本或YouTube上都能找到各種方法,比如如何分辨追求華麗的形象、過分在意外表、自大傲慢、缺少對他人的認同感、欠缺罪惡感等的方法。
這裡教各位一個很簡單的方法:
「原本以為只要和他成為戀人,我就能從此幸福快樂。可是為什麼在一起的時間越久,我就越覺得談戀愛不再那麼開心了?」
各位只要想清楚這個問題就夠了。
因為他不會允許你保有完整的自己,會要求你符合他理想中的樣子,或按照他的喜好來生活。甚至會為了讓你的個性符合他的希望,比如文靜,或有女人味,而不動聲色的改造你。
他只想要你符合由他規格化、理想化的框架並加以改變。在這種情況下和他見面時,你開始漸漸失去自信,變得凡事都要看他的臉色,而且越來越壓抑自己。
明明在職場上或在朋友間,大家都說我能力好、個性也容易相處,可是只要和他在一起,我就顯得無比渺小⋯⋯
自戀者很擅長讓對方充滿負面的自我思想,巧妙的施以「一切必須按照我說的去做!」的煤氣燈效應。
當自己的思想充滿「我很愚蠢」的負面想法,人是不可能會幸福的。因此即便以為找到了對的戀人,卻為迎合戀人喜歡的樣子摒棄原本的自我,結果發現自己只有越來越渺小、越來越感受不到幸福的話,那麼有極高的可能性,你的戀人就是自戀者。
並非所有人都會陷入自戀者施加的煤氣燈效應,繼續扭曲的戀人關係,只有當自戀者與自尊心薄弱的人相戀,才會出現這種關係。因此必須要有所認知,陷入煤氣燈效應的問題上,自己也有一部分的責任。
審視戀人的同時也請審視自己,才能避免下一次戀愛又重蹈覆轍。
——摘編自《你的愛情就像你自己:SBS常駐心理師,集15年諮商經驗,找到愛的解答》,(如何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