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感染COVID-19(武漢肺炎)備受外界重視,醫師表示,兒童染疫後多數會出現發燒,平均時間在1.7天上下,建議此時家長應給孩子使用退燒藥,補充水分避免脫水,並在退燒後,觀察孩子活動力,若孩子恢復精神,會討抱、討東西吃都是好現象,另若仍不退燒,發燒到41度時就是警訊,代表腦炎的前症,應送醫治療。
臺大醫院日前診治一名10歲男童,該男童在4月底確診COVID-19輕症,2天就康復,但1個月後卻出現高燒、腹瀉、淋巴結腫大、血壓不穩、休克等症狀,被診斷為「多發性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緊急送進加護病房,經眾多醫師奮力搶救才撿回一命。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在記者會上說明,「多發性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為感染COVID-19後的一種免疫反應,與確診輕症或中重症無關,主要是病毒雖已清除,卻罕見出現高度炎性反應,及多器官系統損傷,發生年齡以6至12歲最多,大人也有可能,但比例很低。
黃瑽寧說,「多發性系統發炎症候群」為曾經感染新冠肺炎證據,且發燒超過3天以上,且發炎指數上升,並具有2項以上臨床症狀,包括出疹、低血壓或休克、心肌功能受損、凝血功能異常、急性腸胃道等症狀。
另對於兒童確診後相關症狀,黃瑽寧表示,約有三分之二孩子會發燒,平均發燒時間在1.7天上下,很多家長會慌張並焦慮,建議應給孩子使用退燒藥,補充水分避免脫水,並在退燒後,觀察孩子活動力,若孩子恢復精神,會討抱、討東西吃都是好現象,代表沒有問題,若使用退燒藥後仍不退燒,其中,發燒到41度時就是警訊,代表腦炎的前症,應送醫治療。
二度染疫統計1212人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6日表示,據統計,自2020年起至今,系統內有兩次確診紀錄者共1,212人,就目前所知,首次感染常見症狀為咳嗽,第二次以發燒最常見,至於二度染疫的嚴重程度「仍待後續研究評估」。
指揮中心日前表示,確診者康復後,若在三個月內再接觸到其他確診者,只要沒有相關症狀,就不用再被匡列、隔離,等同獲得一顆「無敵星星」。
對於國人二度染疫統計情況,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在記者會上表示,自2020年起至今,系統有兩次確診紀錄者共1,212人;至於在目前文獻上有人在說可能感染第二次會比較輕,「但事實上目前還沒有定論」,只知道第一次感染最常見症狀為咳嗽,第二次為發燒,嚴重程度仍待後續研究評估。
新增首例青少年染疫重症死亡
死亡個案部分,新增首例青少年染Omicron重症死亡個案,為1名15歲青少年康復解隔返校昏倒搶救不治。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該個案無慢性病,曾接種過1劑疫苗,5月20日出現發燒症狀、5月22日就醫採檢陽性確診,5月22至29日在家居家照護,30日返回學校上課,不幸突然昏倒送醫已無生命跡象,急救無效後過世,後續司法相驗診斷證明為病毒性心肌炎合併急性肺水腫及心因性休克、新冠病毒感染。
醫療院所可自行決定取消插健保卡、量測體溫
另外,最近有些醫院取消進出醫院插健保卡及量測體溫規定,此為個別醫院做法,或為中央建議,若為中央建議主要考量為何?
羅一鈞表示,上週有發文給各醫療院所,主要考量為社區感染目前在流行中,健保註記對於能夠在第一線就可以攔阻一些染疫者,或是在自主管理期間進入醫院,需要權衡民眾就醫的權益。
羅一鈞說,因而決定開放醫療院所可自行決定使用其他方式,像是評估TOCC等方式取代插健保卡,再加上插健保卡的排隊人潮也很多,因而授權醫院在收到公文後,可以斟酌辦理,但沒有明令取消或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