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氣象局開放氣象資源 與天氣風險公司合作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開啟氣象資源給民間創新應用,並於26日辦理「氣象資源創新應用方案」啟動記者會暨首家產業簽約儀式。(中央氣象局提供)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開啟氣象資源給民間創新應用,並於26日辦理「氣象資源創新應用方案」啟動記者會暨首家產業簽約儀式。(中央氣象局提供)

【記者林紫馨/臺北報導】近年來極端氣候不斷,臺灣近10年來因為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80億元,農損則占了100億元。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指出,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估計,正確的預報加上適合的調適措施,可減少10~30%的氣象災害,每年潛在減損效益達到18~57億元。因此氣象局盼透過「氣象資源創新應用方案」的訂定及推動,除了強化資料服務,也可促進氣象相關產業發展。

氣象局與天氣風險公司26日進行「氣象資源創新應用方案」啟動記者會暨首家產業簽約儀式,這也是此方案首家通過的民間氣象業者。氣象局長鄭明典表示,現代科技、社會進步太快,法令時常跟不上,這次訂了一些內部規則,以前政府最怕被說圖利,現在要密切合作,盼資源開放的利益與全民共享。

氣象局副局長程家平說明,「氣象資源創新應用方案」今年3月才推出,基本上的概念是「由開放資料到開放資源,促進公私協力及氣象產業發展」,他不僅僅是資料,同時也把政府的力量跟民間結合,希望能夠提升民間的參與,讓公、私協力,然後做相關的產業發展。

程家平表示,在氣候變遷的因應中,有兩個很重要的精神,一個是如何管理所面對的氣候風險、如何加強國家韌性;第二是氣候變遷也帶來機會,如何掌握氣候機會、開創經濟效益,也是需要注意的部分。作為國家氣象局需要去思考,如何把這些資訊轉化成為民眾、產業聽得懂的資訊,盼能夠降低國家所面對的風險、減少災損、創造效益。

程家平指出,除了天氣風險公司已經正式簽約,另也有海象觀測儀器製造商、氣候變遷倡議社團提出申請;他說,過去也曾經跟農委會水試所合作,提供海象觀測資料,漁船可以節省1成油料、提升1成漁獲,運用範圍廣。

天氣風險管理公司創辦人暨總經理彭啟明表示,根據協議,氣象局每天將即時提供給天氣風險公司超過41GB的資料,相當於每月超過1TB的資料量,這是全臺灣第一個政府給民間的最大量的資料。雖然在國際上這不是一個最新進的服務,但相信我國氣象領域加速的推動資源釋出,可以帶動國內氣象產業發展,氣象服務的廣度深度更多元。

數位發展部長唐鳳則表示,過去公私協力都需要靠立法或政策措施,合作談得比較慢,而氣象局與天氣風險公司這樣的夥伴合作模式,是未來我國各政府單位都可以學習參考的示範案例,也是政府數位應用發展的趨勢。透過公私部門合作,讓產業發展環境更友善,高應用價值資料產生的價值呈倍數放大,越複製越有價值,這是值得公部門投入的。也期待氣象局此次方案的推動,未來在更多資源挹注下,能夠協助國家的氣候行動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