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侵略烏克蘭面臨重大挫敗,烏軍近來接連奪回戰略要地伊久姆(Izium)、重要據點利曼(Lyman)。國防安全研究院董事長霍守業昨(3)日表示,近來俄國人為逃避軍事動員不斷外逃,可見俄國國防未獲國民全力支持,戰爭關乎民心向背,若失去民心,即便一時勝利也無法持久。
國防部智庫「國防院」3日舉行「與民意對話:國防民意變與常」實體與線上研討會,邀請多位學者專家與意見領袖,以實體和線上形式召開研討會,並發表多篇研究報告,針對臺灣民眾的防衛意識、兵役制度轉型和民意間的關係、國防政策溝通策略等議題交流討論。
國防與國軍需民意支持 才能發揮功能
霍守業致詞時表示,國防與國軍都需要堅強民意支持,才能發揮功能,國軍多年來做了不少努力,但感覺上還有所不足,民眾對國防與國軍的認知尚有不足,這會影響民眾支持度,進而影響國軍整體戰力與國防能量。
霍守業以俄烏戰爭為例,近來出現一個強烈對比,開戰之初烏克蘭不斷撤離老弱婦孺,青壯年則願意死守家園;反觀近來俄國人向外跑,卻是為了逃避被軍事動員,顯示俄國國防沒有獲得國民全力支持,人民力量本身就是國防的一部分,一旦有事發生要動員全國力量,若民意不支持就很難做到。
霍守業引述《孫子兵法》所言:「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意指戰爭關乎民心向背,若失去民心,即便一時勝利也沒辦法持久,國民要群體形成國防意志,力量才能啟動。如果國人都有充分認知就會形成一種意志,意志集中後才能集中力量。
臺民自我防衛意願 俄烏戰爭後微幅下降
有學者透過國防院在2021年與2022年執行的民調數據,探討臺灣民眾在俄烏戰爭前後,對於自我防衛立場的變化。
結果顯示,臺灣民眾在俄烏戰爭後的戰爭支持度,平均沒有顯著上升,但支持度變得更為兩極化,非常支持與非常不支持的人數顯著上升,民進黨支持者的戰爭支持度顯著上升,國民黨、無黨、小黨的支持度顯著下降;女性的支持度也明顯下降。
中研院社會所所長陳志柔表示,2021年到2022年最主要的外在事件包括俄烏戰爭、美國強化美臺關係、中共軍演威嚇等,在這三方面影響之下,國際社會挺臺聲量遽升、國際能見度提升。
對於中共若武力進犯臺灣議題,調查顯示,多數民眾不認為國軍可獨立抵擋中共攻擊,約半數民眾認為需美國出兵才擋得住中共武力侵臺。此外,美國對臺的支持,會顯著提升臺灣民眾的抗中信心。
但資料顯示,臺灣民眾抗中保臺的自我防衛比率,並沒有上升、反而有微幅下降。陳志柔判斷,這初步顯示臺灣保守綏靖傾向有鞏固和些微增加,是需要繼續觀察的點。
德州休士頓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分析,美國前防長艾斯培日前訪臺時提到三個重點,分別是國防預算的提升、後備動員和徵兵,都會影響民眾生活方式、也會讓臺灣民眾自我防衛意識提升。
翁履中建議,政府應該讓資訊完全流通,「讓臺灣民眾面對現實,就能做實質的準備。臺灣不需要安慰和安撫,臺灣只需要實話就可以做好準備」。
翁履中認為,臺灣面臨的問題,是需要有更多軍事背景的專家,真正的告訴民眾臺灣的戰略想定是什麼,這對臺灣來說非常重要,國防院也扮演重要角色,讓民眾知道該要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