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桃園

「當態度變為尺牘?」 橫山書藝館新生代群展

桃園市文化局副局長王麗娟(左3)、策展人王焜生(左1)、參展藝術家黃俊嘉(左2)、策展人兼藝術家江柏萱(左4)及策展人兼藝術家劉星佑(左5)合影。攝影 眼福映像。(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桃園市文化局副局長王麗娟(左3)、策展人王焜生(左1)、參展藝術家黃俊嘉(左2)、策展人兼藝術家江柏萱(左4)及策展人兼藝術家劉星佑(左5)合影。攝影 眼福映像。(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記者徐乃義/桃園報導】桃園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桃美館」)舉辦111年度橫山書法藝術館「策展徵件」,為鼓勵富有時代精神或歷史意義,具創新觀點、議題、形式、內容的書法藝術展覽策劃案。本次由新一代的藝術家、書法家組成策展團隊「多元成展」,策劃「當態度變為尺牘?書寫–往返–語境–性別–迷因」。參展藝術家為王千華、江柏萱、何景窗、洪韵婷、柏巧玲、許炯、倪灝、張嘉哲、葉乙麟、蔡宗祐與劉星佑(依姓氏筆畫排序),即日起至12月26日於橫山書法藝術館展出。

策展人兼藝術家柏巧玲(左1)、王千華(左2)、張嘉哲(左3)、何景窗(左4)、江柏萱(左5)、劉星佑(左6)合影。攝影 ANPIS FOTO 王世邦。策展人兼藝術家柏巧玲(左1)、王千華(左2)、張嘉哲(左3)、何景窗(左4)、江柏萱(左5)、劉星佑(左6)合影。攝影 ANPIS FOTO 王世邦。(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尺牘即今人所認知的書信,是傳遞文字訊息的媒介。從竹簡、木牘到紙張,隨著歷史的演變,尺牘不只是物質的存在,更是表露情意、彰顯精神性的象徵,因此展覽焦點也從「什麼是尺牘?」轉向「尺牘可以是什麼?」,間接叩問「書法可以是什麼?」。本展更將尺牘作為一種媒介,可為當代藝術提供了更具流變性與創造性的批評,而本展也企圖讓「尺牘」成為書法藝術的事件,藉由作品探照書法與當代藝術之間的視野。

倪灝 收割站。攝影 ANPIS FOTO 王世邦。圖片提供 桃園市立美術館。倪灝 收割站。攝影 ANPIS FOTO 王世邦。圖片提供 桃園市立美術館。(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展覽的脈絡下,以策展「書法」的視角進行對話與詮釋,希望以書法外在元素介入,進而延伸出創作上的各種可能性。其中參展藝術家的養成背景並非全然與書法有關,部分展品創作時並未以書法為動機,而是在還有些善於書寫的創作者,刻意不以筆墨紙本的形式參展。

主視覺。主視覺。(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由新生代的藝術家、書法家組成策展團隊「多元成展」,透過跨域的養成背景,各自訴諸寬闊的創作形式和語彙,以探討尺牘的樣貌,如水墨、噴漆、紙本顏料、拼貼、現成物等複合媒材,以及攝影、錄像等現地裝置,其中,部分展品於創作時並未以書法為動機,更有善於書寫的創作者,刻意不以筆墨紙本的形式參展。本展從倪灝〈收割站(文具店抽象)〉出發,展開書法及尺牘在當代的意涵探索,其將紙上的筆畫線條加以「摹刻」,並用多層重疊的方式托底和裝框,點出「手寫」在當代日常的實踐。何景窗〈結婚書約〉以書法創作見證臺灣婚姻平權的歷史時刻,也將看似私密的手寫進入公共議題的視野;柏巧玲〈關於里爾克〉以傳統的尺牘形式,透過句子的摘錄與書寫,回應自身當下的處境與心境;蔡宗祐〈屁孩〉則藉自身在教學現場的觀察,以噴漆手法寫出學生遊戲的密技和相約暗語。

參展藝術家藉由「尺牘」探索家族與私密記憶,成為書法藝術的事件,並延展當代媒介上流動的對話作為創作思考。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系列—地址不再有效〉嘗試把文字書寫在回訪祖居的影像上,傳達對家族史的遙想;江柏萱〈數牘在線〉以網路即時通訊軟體的對話為題材,展現其中與傳統尺牘相應的特徵;張嘉哲〈記憶鏈流〉將收集而來的群眾筆跡,製作成強調線條與結構的陶片副本,再用機器學習來模擬意念書寫,直探漢字書寫的未來想像;王千華〈角質增生〉將情緒轉嫁於紙上,描述那些遺留、易忘卻真誠的話語。

桃美館表示,本次展覽命題具備深入發展的潛能,並帶有濃厚的實驗性,展現了藝術家與書法家以「尺牘」為名的當代反思,試圖探索更貼近日常的生命經驗,引發新世代的共鳴。邀請觀眾一起於展覽中往返對話與訊息,走入流動的書藝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