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中共敵情威脅,國防部正評估延長軍事訓練役役期。民團經濟民主連合8日召開記者會表示,4個月役期訓練不足,確實應該延長,建議以「役期1年、公平服役、方式多元」為原則,並搭配「常備軍隊與義務役分工」、「引進外國軍事專業師資」以及「籌建平戰轉換國土防衛軍」等3配套。
當前國防部規劃的總員額數為21.5萬人,扣除維持員額(學生、入伍、受訓、住院調療及留職停薪)1萬9,000人,以及文職、聘雇8,000人,常備部隊正式軍職編制合計為18萬8,000人。
不過根據今年度國防報告書記載,志願役人數為軍官3萬6,232人、士官8萬9,706人、士兵4萬4,127人,共17萬65人;另根據2021年國防部新聞稿提到,國軍目前人數為16萬9,200人。
臺灣公民陣線活動部主任羅宜表示,採行募兵制後,臺灣軍方實際員額與編制員額間,約有2萬到3萬人之短差,再加上每年受軍事訓練役人數為8萬餘人,未來隨著少子化現象日趨嚴峻,人數將持續下降。兩者相加才24餘萬人,如何抗衡軍力規模龐大的中共,臺灣社會必須慎重思考。
若以總員額來看,目前共軍總兵力約200萬人,共分五大戰區,直接與臺灣當面的東部戰區與南部戰區,轄下71至75共五個集團軍,每個集團軍7至8萬人,陸軍總兵力50萬人,加上空軍、海軍及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中國東部戰區與南部戰區總兵力約在70至80萬人,是臺灣常備部隊人數的4至5倍。
羅宜表示,面對共軍可能對臺實施海陸空立體登陸作戰,極有可能壓縮國軍後備動員的時間,因此灘岸守備、城鎮守備與關鍵基礎設施守備的常備兵力就很關鍵,雖然國防部2020年時曾說要新編5個步兵旅,但預計擔任灘岸守備任務的步兵旅,目前負責新兵訓練任務,只有基礎幹部每個營約百餘人,必須後備動員擴充,才有足夠的灘岸守備兵力。
經濟民主連合智庫召集人賴中強表示,臺灣本島防衛作戰所需的步槍兵專長訓練,即便加上機關槍、迫擊砲、單兵反裝甲武器,其實訓練並不需要1年。
他認為,與其4個月軍事訓練後,把年輕人關在成功嶺、關東橋等大型新訓中心,期間重複掃地、拔草、出公差,還不如將1年役期區分兩階段,義務役士兵在4到6個月軍事訓練、具備中高專長實彈射擊與測驗後,即可退伍。
他表示,剩下役期,每年二到三週直接到「灘岸守備旅」、「縱深及城鎮守備旅」、「關鍵基礎設施守備旅」的戰時防守駐地,熟悉戰爭動員時的守備環境與守備任務,貫徹「仗要怎麼打,部隊就怎麼練,作戰任務在哪裡,部隊就在哪裡訓練」。
建議參考瑞士公平多元服役 還可分期付款
他建議可參考瑞士兵役制度,改成「除戰爭動員外,全體國民一生服役役期1年,方式多元公平」,可選擇一、連續服役一年;二、分期付款:軍事訓練役完成後,剩餘役期每年服役14天至19天,出國等特殊事由可申請延後,但不能免除。
三、兼差當兵:軍事訓練役完成後,剩餘役期可分1至2次服畢,並參考波蘭國土防衛部隊得以「兼顧全職或兼職工作,下班及假日當兵」方式服役,並應納入適當型態後備動員部隊。
對於其他因素不適合服兵役者,賴中強表示,應參加2個月的防災救災訓練,2個月防災救災基層實習,未來16年每年備勤15天,依專長參與防災救災。女性則可自由選擇服軍事役或防災救災役;身心障礙等不適合服軍事役者,應該協助參加自衛與自救訓練,並取消其他一切特權替代役、科技國防役規定。
此外,延長役期也需要搭配「常備軍隊與義務役分工」、「引進外國軍事專業師資」以及「籌建平戰轉換國土防衛軍」等3項配套。賴中強強調,恢復一年兵役制度,不該只是返回十年前的原點,應該在強化國民防衛力量與不影響年輕人生涯之間取得平衡。
民防改革刻不容緩 全面修法是第一步
黑熊學院發起人沈伯洋透過預錄音檔表示,俄烏戰爭中曾有俄羅斯士兵假扮受傷烏軍,待醫護人員到場就予以射殺的案例,突顯假消息如何在戰時造成人心惶惶。
他表示,如果軍人在前線作戰,但後方卻沒有足夠的保衛力量,極有可能產生防禦破口,而且若在平時就沒有做好區域民防體制,等到戰時再進行臨時的人力動員與任務編組,那民防系統與國軍的對接必將產生巨大的問題。
為解決目前民防體制空虛問題,沈伯洋建議,可參照國外經驗組建國土防衛部隊,臺灣在平時就必須要有敵我識別標誌及相應的訓練;而要讓臺灣有健全的民防體制,首先必須要在法規上去進行全面的檢討,才能讓改革能夠更有效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