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就業意願、人口紅利 成臺灣缺工關鍵之一

【記者袁世鋼/高雄報導】行政院主計總處調查,臺灣今年前10個月的失業率平均約3.69%,算是充分就業,而今年2月底工業及服務業職缺數達25.8萬個,雖較2021年同期減少 1.1 萬個,但仍是近10年次高。中華民國全國商業總會秘書長劉守仁指出,缺工問題主要與年輕人就業意願、人口紅利減少有關。

臺灣有「再工業化」趨勢 商總:政策有點傾斜

總統蔡英文於第二任期就職演說時宣示推動「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包含資訊及數位、資安卓越、精準健康、綠電及再生能源、國防戰略、民生戰備,多與可創造高價值產能的科技產業有關;而在美中貿易戰背景下,行政院推動「歡迎臺商回臺投資行動方案」吸引超過250家企業回臺投資,許多國際科技大廠也紛紛來臺設廠,創造許多就業機會。

主計總處統計,2021年2月底工業及服務業職缺數達26.9萬個,較2020年同期增加4.7萬個,創下近10年新高紀錄;其中製造業因科技大廠人力需求增加,職缺10.6萬個為最多、占比39.47%。而今年同期職缺數也有25.8萬個,是近10年來次高;製造業因半導體相關廠商持續擴大國內投資,職缺數為近10年同期最高水準。

從GDP來看,服務業近3年雖然從11.8兆元持續成長至13.1兆元,但在產業中的占比卻從2011年的65.64%逐漸下滑至2021年的60.42%;反觀製造業的占比逐年上升,尤其在疫情期間,從2019年的35.41%上升至2021年的37.82%,有「再工業化」的趨勢。

不過,臺灣這一波「再工業化」卻衍生出缺工問題,在業界掀起搶人大戰。劉守仁指出,在相同產業中,大廠搶小廠、上游搶下游,就像過去陸客興盛時的旅宿業,當時一直蓋飯店,五星級會從四星級挖角人才,四星級又從商務旅館體系招募人力;而目前的科技業也是一樣,半導體業生意好的時候,就會從面板業等產業供應鏈中獵才。

而在不同產業間,也有勞動市場轉移的現象。劉守仁觀察,科技業因薪資較高,吸引不少服務業從業者、二次就業者,甚至連學校老師都轉行;再加上疫情影響,求職者會避免選擇旅遊、旅館等海嘯第一排的產業,且年輕人偏好自由度高的職業,例如外送員、網紅等,造成原本就缺工的服務業進一步流失人力,「政策有點傾斜」。

年輕人就業意願改變 找不到理想工作

至於真正的缺工原因,劉守仁指出,臺灣的失業率目前約3.64%,但青年失業率近3年平均都在8%以上,未充分就業,這與價值觀改變、就業意願有關。他舉例,曾有合板業者向他表示,一名已經被培養成將要擔任師傅的年輕重要員工,月薪4.8萬卻突然說要辭職,他認為在3K(危險、辛苦、骯髒)產業交不到女朋友,寧願去KTV當服務生月領3.5萬元。

一名科技大學餐旅系的老師也向劉守仁提到,一個畢業班約60名學生在畢業前完成業界實習,但調查發現僅有2人願意繼續從事餐旅業,讓老師非常感慨,學生花了4年學習餐旅專業,卻不願意從事這個行業,尤其是旅館業,缺工非常嚴重。

另外,還有人口紅利將消失的問題。在經濟學上,人口紅利是指15至64歲的工作人口超過總人口的2/3以上,且扶養比小於50%。劉守仁表示,1945年後戰後嬰兒潮時代人口紅利高,在1960年至1980年間,每年都有約40萬人出生,充足的人力也締造臺灣經濟奇蹟,但2000年出生人數僅剩約30萬人,2021年更減少至15萬人,少子化嚴重。

國發會今年8月推估,2028年時,臺灣15至64歲工作人口占比將開始低於總人口的2/3,且扶養比大於50%,屆時對社會經濟發展有利的人口紅利將消失。劉守仁擔憂,這不僅會衝擊產業結構,對企業來說,勞保、健保等法定成本都會增加,對個人來說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