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教育科普

屹立斷層數百年 馬丘比丘穩固不倒

馬丘比丘古城位於秘魯南部安地斯山脈中。(PABLO PORCIUNCULA BRUNE/AFP via Getty Images)
馬丘比丘古城位於秘魯南部安地斯山脈中。(PABLO PORCIUNCULA BRUNE/AFP via Getty Images)

編譯/張雨霏
古城馬丘比丘位於秘魯南部安地斯山脈,不僅因印加帝國令人印象最深刻的遺產而聞名於世,也因其建築結構的獨創性而成為了不起的創舉。馬丘比丘在15世紀中葉的大地震中倖存下來,至今仍屹立不倒。

馬丘比丘(Machu Picchu)在克丘亞語中意為「古老的山巔」,是印加帝國(Inca Empire)的遺蹟,由大約200座石塊組成,坐落於海拔2,430公尺高的陡峭山脊上,四周群山環抱。由於地勢險要,加上屹立在烏魯邦巴(Urubamba)河谷上,又被譽為「天空之城」,學者稱之為「失落的印加古城」。

馬丘比丘是秘魯前哥倫布時期印加帝國的著名遺蹟。(Cris Bouroncle/AFP via Getty Images)馬丘比丘是秘魯前哥倫布時期印加帝國的著名遺蹟。(Cris Bouroncle/AFP via Getty Images)

許多考古學家認為,馬丘比丘建於公元1450年左右,由印加第九任君主帕查庫特克(Pachacutec)下令建造,作為皇家御用的避暑勝地。但在施工期間,該地發生6.5級地震,導致建築的許多花崗岩牆扭曲變形。

創梯形建築結構 穩固防震

地震遭受的損失促使當時的工程師對馬丘比丘建築結構進行大改造,以確保地震過後,印加人繼續建造馬丘比丘,建築能夠承受地震、山崩和雪崩等地質災害。

馬丘比丘遺蹟全貌。(PERCY HURTADO/AFP via Getty Images)馬丘比丘遺蹟全貌。(PERCY HURTADO/AFP via Getty Images)

這些智慧的印加人採用傳統印加建築技術,將每塊石頭精確切割並打磨後再堆砌起來,石縫接合得非常緊密,無須使用砂漿或任何黏合劑。

馬丘比丘建築牆體在15世紀中葉的一場大地震中遭到破壞。(Shutterstock)馬丘比丘建築牆體在15世紀中葉的一場大地震中遭到破壞。(Shutterstock)

同時他們也開創了穩固的梯形結構,在牆體底部使用巨大石塊,加強承載能力,然後越往上越窄,也就是所使用的石頭越來越小。印加的石牆還有許多設計細節,如梯形門窗和四角向內微微傾斜的房間等,都能有效防止建築物在地震中倒塌。

馬丘比丘的石室遺蹟。(Shutterstock)馬丘比丘的石室遺蹟。(Shutterstock)

根據2019年的庫斯科-帕塔研究計畫(Cusco-Pata Research Project),這種結構被證明抗震能力非常強,印加帝國古都庫斯科也都採用類似建築風格。

不願遠離水源斷層線上築城

該計畫協調員埃斯科瓦爾(Carlos Benavente Escobar)告訴當地媒體,「毫無疑問,印加人是這片土地最好的規劃者。他們知道如何與地震、山崩和土石流多種自然災害共存,他們已經對所要面臨的危險做好了準備。」

建築在斷層線上的馬丘比丘古城。(Shutterstock)建築在斷層線上的馬丘比丘古城。(Shutterstock)

至於印加人為什麼故意選擇在地形惡劣的斷層線上建造古城,埃斯科瓦爾解釋,因為該區的地質裂縫是天然的水渠,可以引導融化的雪水和雨水,有利於當地人取得水源,在強烈的暴雨來臨時,這種地質構造也有助排水。

馬丘比丘的大部分石頭建築仍保存完好。(維基公有領域)馬丘比丘的大部分石頭建築仍保存完好。(維基公有領域)

他表示,印加人「寧願改善房屋的構造條件,也不願遠離水資源」。

16世紀隨著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印加帝國沒落,馬丘比丘被遺棄了近四個世紀,直到1911年,美國歷史學家和探險家海勒姆‧賓厄姆(Hiram Bingham)在當地嚮導幫助下發現馬丘比丘遺址,這座被雲霧繚繞的神祕古城才得以重見天日。

馬丘比丘現今已被聯合國科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遺產,並於2007年7月7日入選為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