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面臨少子化問題,政府推動了0~6歲國家養、提高育兒津貼等政策,試圖提高生育率。記者詢問尚未有孩子的新婚夫妻,目前政策是否會提升生小孩的意願,他們認為目前還不夠成熟到能夠撫養小孩;記者向兩對有小孩的夫妻詢問,目前政策有無減輕家長負擔,對方說有幫助,但也提到了育兒困難,例如:作息差異、與長輩養育觀念的不同。
一對住在苗栗縣的陳姓新婚夫妻,男方是竹科工程師,女方在家從事與產品PM有關工作,兩人每月收入約10~15萬元,可以應付生活開銷,但是剛登記結婚,有家電、傢俱等開銷。結婚前兩人只有假日能見面,但結婚後發現相處時間也沒有很多,不過兩人都喜歡小孩。
對於生小孩的議題,陳太太說,「不可能馬上有小孩」,錢是其次,只是覺得現階段還不夠成熟到能夠撫養小孩,在生活還無法平衡下,怎麼去帶他、教育他,也就是辛不辛苦、有無辦法給小孩好的教育的問題。
什麼樣的條件才會想生子,陳太太坦言,她也說不出「什麼時候準備好了」,可能是感覺時間到了再不生就會來不及,但也不確定那時的想法會不會更成熟,能夠給下一代好的教育;她覺得教小孩是最難的。
為何教小孩最難?她感嘆,若小孩沒有教好,就會擔心他會不會變壞,像是從小就跟大人頂嘴;現在很多爸媽為了安撫小孩,就給小孩手機、iPad等,但不知道小孩都在看什麼、吸收什麼,以後會不會影響別人。她看到很多社會新聞時,會想「誰會想要教出這樣的小孩?誰會想要自己的小孩變成這樣?」
陳太太說,她先生認為父母還是影響最大,因為若有道德底線,小孩大多是看著父母學,應該不會壞到哪去,就是取決於父母怎麼把好的觀念教育給下一代。
為解決少子化的問題,目前政府也推出了0~6歲國家養、提高育兒津貼等政策,是否會增加生子意願?陳先生覺得會,但陳太太覺得還好,還是取決於自己的規劃。
育兒困難 作息及長輩觀念差異
談到撫養小孩過程中遇到哪些困難,在臺中工作、育有二子的楊姓公務員表示,小孩作息與大人差異過大,大人變得很累,而且會影響大人的生理時鐘和健康;在臺北工作、育有一子一女的劉太太說,育兒遇到的困難滿多,像是與長輩的養育觀念不同。
劉太太舉例,部分長輩疼惜孫子,沒有讓孫子坐在餐桌上吃飯,邊跑邊餵,或擔心孫子吃得到處都是,堅持要餵,漸漸影響孩子的自主發展;天氣冷要洗熱水,但過熱的水對孩子皮膚不好;水果、零食無限量供應,影響正餐,這些都是透過溝通才改善。她也提到,教養是大哉問,小孩子在公眾場合下的吵鬧,很容易引來異樣眼光。
至於政府怎麼做才能減輕負擔,楊先生和劉太太都提到,職場應該要友善家長,例如:彈性上下班、提早下班接小孩、公司附設幼稚園等。楊先生也提到,政府多補貼一點買房利息,降低家庭的經濟負擔,並增加育兒優惠,相信會有更多人願意生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