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教坊是什麼樣的呢?教坊和樂府、梨園的區別在哪呢?要回答這些問題,咱們起碼得先了解一下中國的音樂史。
中國音樂的歷史,和中國古代文化起源的時間一樣久遠。根據記載,在上古的三皇五帝時期,伏羲、女媧和神農等等就製作了不同的樂器,後來黃帝任命伶倫這個人為樂官,制定音律,這就是中國音樂史的開端。
《漢書律曆志》
「所以作樂者,諧八音,蕩滌人之邪意,全其正性,移風易俗也。」
根據《漢書》記載,調和八音的音樂,能洗淨人的邪念,讓人生出正念。
《禮記》
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
《禮記》裡也寫道
先王制定禮樂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口腹耳目的嗜欲,而是要以此教導百姓有正確的好惡之心,從而重返做人的正路上來。
孔子一生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來維持社會的諧和,否則禮崩樂壞就會造成社會大亂。當時西周的周公制定了非常詳細的禮樂制度,其中,「樂」包括了奏樂、唱歌以及舞蹈。在周朝,這些都是由「大司樂」來管理和培訓的,大司樂既是官名,也是機構名稱,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官方音樂機構。
漢代以及之後的所有朝代,祭祀、朝會、宗廟、喪葬等正式的禮儀都歸「太常」掌管,而太常下面還有「太樂」,專門負責音樂。
除此之外,歷朝歷代也都設立了一些太常之外的音樂機構。比如秦朝設立了「樂府」,在漢代,漢武帝擴大了樂府的規模,但是樂府和太常的職責是完全不同的。
漢代的樂府繼承了周代的採風制度,主要是收集民間的流行詩歌來編排歌曲,我們熟悉的很多樂府詩,都是由樂府收集之後傳唱保留下來的。後來樂府被西漢的漢哀帝解散,到了東漢末年的時候,宮廷雅樂已經基本喪失了。三國時期的曹操恢復了雅樂,後來他的兒子曹丕建立了官辦的音樂機構「清商署」,這個機構一直到南北朝時期都在沿用。
《隋書》卷一五《樂志》
至六年(大業),帝乃大括魏、齊、周、陳樂人子弟,悉配太常,並於關中為坊置之,其數益多前代。
到了大一統的隋朝,隋煬帝把之前南北朝時期各國的樂人子弟們都集中到了首都,建立了「坊」來安置他們,歸太常管轄。
《新唐書》
武德後,置內教坊於禁中,武后如意元年,改曰雲韶府,以中宮為使。開元二年,又置內教坊於蓬萊宮側……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優雜技。自是不隸太常,以中宮為教坊使。
再往後,唐高祖在宮中設立了「內教坊」,這個內教坊最初是在皇宮內教導宮內女子的地方,隸屬太常,由宦官管理。
到了唐玄宗時期,因為玄宗是個非常喜愛音樂、也很有音樂才華的皇帝,所以他極大的推動了音樂領域的發展,不僅增加了宮內的教坊,還在京城內開設了左右教坊。
《教坊記》
翌日,詔曰:「太常禮司,不宜典俳優雜伎。」乃置教坊,分為左右而隸焉右多善歌,左多工舞。
《新唐書》
開元二年,又置內教坊於蓬萊宮側。……散樂三百八十二人,仗內散樂一千人,音聲人一萬二十七人。
根據《教坊記》和《新唐書》的記載,玄宗時長安的教坊有至少五處,其中西京的右教坊歌唱得好,左教坊舞跳得好,各類樂工和音樂舞蹈表演人員加起來有一萬一千四百多人。這時候的教坊也已經獨立出來,不歸太常管了,太常和教坊有了不同的分工。
太常還是掌管祭祀宗廟等等正規的禮儀和雅樂,而教坊則是一個專門掌管俗樂的機構,也就是皇室宴飲慶典時候表演的歌舞百戲雜技等。與此同時呢,玄宗還另外設立了「梨園」,親自任教。
《新唐書》
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宮女數百,亦為梨園弟子,居宜春北院。
《舊唐書》
玄宗於聽政之暇,教太常樂工子弟三百人,為絲竹之戲,號為皇帝弟子,又云梨園弟子。以置院近於禁苑之梨園。
根據《舊唐書》和《新唐書》的記載,唐玄宗很懂音律,他在聽政的閒暇時間,挑選了太常的樂工300人,親自教導,而且只要有一人吹奏跑調,他都能立馬發現並且糾正。這些樂工們被安排在宮裡的一處梨園,所以他們叫作皇帝弟子,也叫梨園弟子。因為是皇帝直接領導和教習的機構,所以梨園的地位非常高,一直到了後代,很多演藝和戲曲人員往往都還自稱是梨園子弟,搞藝術的家庭也被稱為梨園世家等。
在唐代,尤其是唐玄宗時期,中國的音樂歌舞發展達到了歷史上的一個頂峰,同時有太常寺、教坊、梨園、太樂署、鼓吹署等多個國家音樂機構並存。
再之後到了宋朝,因為北宋的經濟繁榮,官方和民間的各類音樂戲曲也越來越豐富。北宋除了太常寺、太樂局和教坊,還有大晟府、雲韶部、鈞容直、鼓吹局、樂營等十多個官方音樂機構。但是隨著北宋滅亡,衣冠南渡之後,國家為了縮減開支,大幅度壓縮樂官機構,也關閉了教坊。到了節日慶典的時候,都是臨時從民間徵集僱傭一些樂師來演奏的。
之後的元代,又重新設立了教坊(司),不過要注意的是,雖然唐、宋、元三個朝代的教坊都叫同一個名字,但是在這漫長的750年的時間裡,它的具體職能,還有它的樂工的來源都是經過多次改變的。
到了明代,教坊改名叫做「教坊司」。看過《夢華錄》的觀眾們可能會發現,劇裡出現了一塊教坊司的牌匾,不過這個故事是設定在北宋,而教坊司是元代之後才有的叫法。
《明史》
鐘鼓司,掌印太監一員,僉書、司房、學藝官無定員,掌管出朝鐘鼓,及內樂、傳奇、過錦、打稻諸雜戲。
明代還設立了「鐘鼓司」,全由宦官組成,掌管上朝的鐘鼓,內廷音樂,以及編排各種宮內娛樂用的雜戲演出等等,相當於唐代一部分內教坊的職責。
《明會要》
吳元年,置太常司,其屬有協律、司樂等官,職雅樂。
十一月,置教坊司,掌宴會大樂。
而這個時候的教坊司,變成了專門主管宴會大樂的機構,隸屬於禮部。加上一向承擔祭祀禮儀的太常司。所以明代是同時有三大官辦禮樂機構的,太常司、教坊司、和鐘鼓司,分別負責不同的禮樂需求。
清代初期沿用明制,設立了太常寺和教坊司,只是後來教坊司改名成為了「和聲署」,而「神樂署」取代了太常寺的功用,最終太常寺直接歸納到禮部合併了。乾隆年間,六部之外增設了樂部,統領神樂署、和聲署、和什幫處這三大音樂機構。
【愛麗Ally推薦】神韻展現
真正的傳統文化
我們可以看到,從周朝到清朝,不管政權怎麼變換,歷朝歷代都試圖保留和傳承宮廷雅樂。
但是到了近代,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和破四舊運動,澈底摧毀了所有中國古代傳統的歷史和文化內涵,人們被禁止了一切娛樂形式,包括歌舞音樂,所有人只允許傳唱革命歌曲和樣板戲。那生活在現今社會的年輕人們也許還意識不到,這場文化浩劫對中國的影響有多大。
不過萬幸的是,有這麼一個藝術團,通過歌舞表演的形式,在全世界傳播和展現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她叫做「神韻藝術團」,我從來沒想過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的舞蹈,中國的服飾還可以這麼美,這麼精采。
我們剛才看過《漢書》裡寫的,純正和諧的音樂可以洗淨人的邪念,讓人生出正念。在這個演出現場,你就能親耳體驗到什麼是真正的德音雅樂。而且神韻每年都是一套全新的節目,觀眾每年都會學到很多東西。
如果你對傳統文化感興趣,就絕對不能錯過這個演出,看完之後你會對什麼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一個完整、全面的而且是立體、形象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