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千多年前的漢朝,漢武帝為聯合烏孫抵抗匈奴,遠送宗室女兒細君公主和親西域。公主離家去國,身邊無物可以寄託思念之苦。於是將箏、筑改為方便攜帶的樂器。公主乘坐馬上,懷抱樂器,吟唱故國歌謠,夢想自己化為黃鵠飛越大漠,回歸神州故鄉。而陪伴著細君公主的樂器,就是最早的中國琵琶。
琵琶音「絀邪存正,疏密有程」
最早的琵琶,又稱秦琵琶。它圓身直柄,木質絲弦,長三尺五寸,象徵天地人和五行,四弦則象徵四時,又有十二柱,暗合律呂(十二律)。琵琶名稱的由來源自它的彈奏動作:推手向前為琵(批),引手向後為琶(把)。晉代孫該的《琵琶賦》中言道,琵琶的聲音能「絀邪存正,疏密有程」。大意是:音的節奏有度,可以去除邪念,端正人心。
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每逢佛教信徒講經布道時,總要演奏音樂。在唐代流傳下來的佛經故事中,常有關於琵琶迎神的記載,如「琵琶弦上,韻合春鶯……天女各施於五律,人人調五音。」不同於秦琵琶的西域曲項琵琶就是那時在中原地區盛行起來的。曲項琵琶短柄曲項,有四弦四柱,梨形音箱,弦用鵾雞筋或皮製,是現代人們彈奏的琵琶的前身。在天山南北絲綢之路的壁畫上,常可見到它的身影。
在當時與曲項琵琶同時傳入中國的,還有龜茲(新疆)樂,天竺(印度)樂以及西涼樂,這些樂種都帶有佛教色彩,琵琶在之中是非常重要的樂器。
而唐代著名法曲《霓裳羽衣舞》的基本樂調,正是印度的《婆羅門》曲,霓裳羽衣曲的由來,在神韻2013年的節目《唐玄宗遊月宮》中曾有過精采的呈現。
千年錘鍊 文曲和武曲
琵琶曲分為文曲和武曲,經過千年的錘鍊,每一種的技巧和韻味都可以演奏至出神入化的程度。
著名的文曲有《春江花月夜》、《昭君怨》,其曲調婉轉清麗,幽深雋永,正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描繪的:「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
著名的武曲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曲調似驚濤拍岸,鐵騎縱橫。正如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一曲琵琶,百轉柔腸,千古悲壯。數不清的故事,流轉在四弦之間。在這嶄新的世紀,請您來聽一首新的琵琶曲,將可蕩滌那萬世愁情。
觀賞神韻作品《唐玄宗遊月宮》完整影片:https://reurl.cc/ZXlnWM
——轉載自「神韻藝術團網站」(神韻網站授權轉載,版權歸神韻藝術團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