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科館提到,鱟比侏儸紀的恐龍還早出現在地球上,當恐龍消失時,鱟演化成了現今的外貌,而成為活化石。如今鱟血因疫苗或新藥研發等檢測,對「鱟試劑」的需求、被補捉或食用、海洋汙染、棲地破壞等因素,造成幼鱟沒了育嬰房,族群減少。
海科館表示,臺灣第一位研究「鱟」的博士楊明哲曾說,「當幼鱟消失在潮間帶,只剩海裡的大鱟,再過20年鱟將可能成為消失在地球上的物種之一。」為提升臺灣本島鱟族群的數量,「鱟知鱟學公民科學行動計畫」展開了守鱟未來。
鱟的繁殖季節通常在春夏時節,雌雄一旦成為夫妻,便形影不離,此時捉一隻鱟,常常捉起來就是一對。鱟脫殼1次即為1齡,成鱟的殼較硬,脫殼後的鱟殼早期常被拿來運用,當水瓢或煮飯菜的鍋鏟,因此閩南語中稱水瓢即為「鱟杓」,也是由此而來。
海科館說明,這次參與放流鱟的學校有苗栗竹南國中、彰化草湖國中、臺北市星福國小、新北安康高中、三重高中、育達中學、瑞芳國小、野柳國小、和美國小、三多國小、基隆高中、基隆市暖暖高中、八斗高中、中正國中、西定國小、臺南三慈國小、嘉大附小及雲林三崙國小等校,這些學校的師生從2022年9月拿到分配的鱟卵開始著手照顧,期間學生除了觀察鱟卵和小鱟的發展過程,並用心的換水、餵食,並記錄水質、溫度、計數及影像等工作提供給海科館研究員人作為人工復育重要基礎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