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骨骼肌肉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臨床研究指出,成年人40歲之後,肌肉質量平均每10年減少8%,70歲後流失速度加快,每10年減少15%。除了影響身體健康、行動能力與生活品質外,肌少症也會影響免疫力,增加跌倒風險、認知功能障礙、失能與死亡率。
「唉唷!老啦,走不動了,我先坐一下。」很常在聽見身邊長輩如此感慨,但到底為什麼會走不動呢?其實肌少症是重要原因之一。
肌少症發生原因除了年紀老化外,營養不良、活動量減少及生活失能也是十分重要的風險因素;慢性精神疾病患者因負性症狀等因素影響,隨著年紀逐漸增加,亦是肌少症的高危險群之一。
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邀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陳麗華副教授到院演講,講題為「肌少症預防的運動處方與推行策略」,講授可以預防肌少症的運動種類及訓練內容,以及包括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柔軟度及平衡的FITT原則,並提供慢性精神疾病患者合適的身體運動指引。在課程中,陳麗華演講內容深入淺出,並輔以具體地示範預防肌少症的運動,讓參與課程的同仁獲益良多,收穫滿滿。
桃園療養院職能治療師廖書儀表示,對抗肌少症,除了三餐需注意營養均衡,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熱量及維生素D以外,適當的運動更是重要一環。藉由這次課程,瞭解到預防肌少症的運動準則,期待將來能實際應用在臨床上;職能治療目標要將運動內化到日常職能中,治療師除了能定期帶領個案運動團體外,也可引導個案自己養成合適的運動習慣,並利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物品,如椅子、寶特瓶等等,隨地即能進行阻力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