刪逾140萬網帖 約談2千自媒體人 中共網信辦近日通報稱,自3月以來的嚴打行動中,刪網帖逾140萬條,永久關閉逾6萬帳號,約談逾2千名自媒體人。分析認為,習近平當局越來越沒自信,控制言論,製造輿論假象,但難掩暗潮洶湧,危機四伏。
據中國網信網近日報導,中共網信辦自3月10日起開展「清朗」行動,由各級網信部門協調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整治中國「自媒體」,迄今約談了「自媒體」營運者2,089人次,「移交公安機關進一步核查處置線索2,268條」。
通報說,截至5月22日,重點平台累計清理了141.09萬條社媒帖文,處理帳號92.76萬餘,其中超過6.66萬個帳戶被永久關閉。
其中,在所謂「傳播謠言信息」方面,重點平臺累計處置帳號3.43萬餘個,其中永久關閉帳號7541個,採取禁言、清理粉絲、暫停或取消營利權限等手段處置帳號2.68萬餘個。
在所謂「假冒仿冒官方機構等」方面,處置了假黨政機關的帳號5.42萬餘個、假軍隊帳號1.28萬餘個、假事業單位帳號2.51萬餘個等;在「整治蹭炒熱點、博取流量」方面,處置了吸粉引流的帳號4.78萬餘個、誤導性訊息的帳號1.59萬餘個等。
通報還特別提到所謂「謠言」是關於江西失蹤少年胡鑫宇一案。胡鑫宇是江西省致遠中學高一學生,自2022年10月14日在校內失蹤,官方認定胡鑫宇是自縊死亡,但不少「自媒體」均不認同警方結論。
但是對於胡鑫宇的失蹤調查過程,直至最後尋至遺體,都被外界認為有著「諸多未解決的疑點」,官方無法自圓其說,背後疑有黑幕,又成了一個未解之謎。
從整治大V到普通自媒體人 分析:倒退回文革對於官方通報,維權律師吳紹平日前對大紀元表示,實際上中共對自媒體人的懲治並不是從現在開始的,應該是說在習近平上臺不久,就開始對網絡的自媒體人進行懲治。當時主要針對網絡大V,比如薛蠻子等,從這些人開始控制網絡影響力。
吳紹平說,「在完成了各行各業各方面的言論自由控制之後,現在中共當局把魔爪開始擴大,並伸向普通人群體、普通自媒體人,它對言論自由的控制是很典型的由點到面的發展和鋪開的過程。」
最近的例子,脫口秀演員李昊石在演出中,稱其收養的兩隻流浪狗在追松鼠時的樣子,讓他想到「作風優良,能打勝仗」八個大字,遭到網友舉報「辱軍」。這八字是中共黨魁習近平給軍隊的題詞。
隨後,黨媒掀起大批判,新華社評論:「人民軍隊保家衛國,每個人都必須敬畏」。李昊石被立案調查,公司被罰巨款,連帶著整個脫口秀行業被整治。
吳紹平表示,習當局採用的形式,實際上是整個文革2.0版的全面鋪開的狀態,發展到現在,已經連老百姓的笑聲都要控制,對老百姓的笑聲都感到恐懼了。
網友美猴王日前也對大紀元表示,當局想倒退回文革,習近平就想當毛澤東。毛是他的偶像,雖然這個偶像差點殺了他爹,但仍然是他的偶像。他想超越毛,所以,中國會退到比文革更慘的境地,僅僅是時間而已。
封堵言路 分析:習近平當局無自信自從習近平上台以來,當局對言論自由的控制一步步深入。從最初的高校七不講,到對微信言論的文字審查、對敏感詞的屏蔽、刪帖封號,再到以言論抓人,拘留或判刑。
網信辦通報還說,將繼續把整治「自媒體」作為工作重點,並呼籲網民「監督舉報」。
吳紹平說,「從這個脈絡就可以看出,習近平對整個言論自由的控制是一步步有計畫有步驟的在縮減。」
他認為,習近平不僅僅是個人沒自信,也因為中共獨裁政權沒有任何合法性基礎,沒有民意支持,而獨裁者的愚蠢還經常做出很多錯誤決策,這是獨裁政權必然產生的結果。
因此,他說,「在整個統治過程中,面臨人們的質疑、嘲笑、奚落乃至謾罵。這種荒謬、錯誤的政策必然會引起老百姓的議論、聲討乃至抗議。」
過去三年疫情,中共採取嚴厲的「清零」政策,民怨沸騰。去年底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爆發了「白紙革命」,年輕人上街手舉白紙抗議「清零」,甚至喊出「打倒習近平」「打倒共產黨」的口號。
不到一個月,中共放棄了清零政策,逐步開放。當時就有消息說,是「白紙革命」震攝了中南海,習近平不得已改變了防疫政策。但是很多抗議者被秋後算帳,被拘捕。
製造輿論假象 分析:難掩暗潮洶湧 危機四伏習近平早在2013年一次宣傳會議上就提出「說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口號,之後中共就在網絡上越來越嚴厲封殺各種異議聲音。
「中共控制網絡的目的很明顯,一方面壓制不同聲音,一方面對人們進行洗腦教育,灌輸中共意識形態這一套,同時製造出一個虛假的、整個社會輿論都支持它的景象。」
吳紹平分析,「習近平以為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夠讓獨裁統治得以維繫和鞏固,這是中共進行言論自由的最根本目的。」
但是,他說,「在21世紀的今天,獨裁統治是不符合整個世界文明發展方向和潮流的。中共在逆潮流而行,不僅搞一黨獨裁,而且將一黨獨裁往個人獨裁的道路上推送。」
吳紹平認為,以控制言論自由的方式來消滅和打壓社會不同聲音,維持表面上的諧和與穩定,實際上暗潮洶湧,危機四伏,將使社會矛盾越來越尖銳,終將被激化。
責任編輯:李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