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數據等同於每個人的身分證,若資料外洩恐致國安疑慮,近期外界質疑國人基因恐外洩至中國,專家向《大紀元時報》表示,基礎的基因定序檢測及後續基因資訊分析,應由臺灣公司主導,才能促進國內精準醫療檢驗產業發展,否則精準醫療「等同於沒有根的發展」。
基因是遺傳單位,也構成每個人的身高、記憶力等遺傳特徵,近年來臺灣推動精準醫療,個人基因應用也將成為主流,過往認為無法根治的疾病,如基因缺陷、癌症,經過基因檢測確認後,可經由修正、補充細胞基因,或調控特定基因表現,從而達到個人化的治療效果。
為積極發展精準治療,中研院也積極建構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截至2023年5月31日止,已收案數達19萬8,154人。
國人基因資料庫 有兩項重要性
中研院特聘研究員吳金洌向《大紀元時報》表示,政府推動國人基因資料庫,存在兩項重要性,首先是能進一步分析國人疾病,若精準掌握,就能了解怎麼樣的基因變化,會誘發癌症、精神或心臟病的產生;其次是促進新藥研發,例如武漢肺炎疫苗,就是根據COVID-19的病毒基因,設計出新的RNA疫苗,等於是獲得基因資訊,就能馬上發展新藥。
不過他也提到,對於我國重要人士,不論是政治界或學術界等,若其基因資訊外洩,可能會有國安疑慮。
基因資訊若惡意使用 恐成生物武器
基因資訊如同專屬於每個人的身分證,若遭惡意使用,可針對特定種族製造生物武器,國家安全將存在巨大隱患。近期更有國內基因檢測界人士透露,因中國基因檢測、定序工具價格便宜,許多大型教學醫院、學研單位實驗室,都已被中國華大基因的機臺滲透。
此外,中國基因定序業者「諾禾致源」也被點名,透過臺灣代理商低價蒐集大量學校及醫院檢體,若委託中資企業檢測,恐造成臺灣基因資訊外洩到中國。
吳金洌表示,政府應重視資安問題,防止個資外洩,才能確保國家安全,但臺灣目前仍有一些醫院或診所,其代理的基因檢驗公司有使用中國的機臺,而這些機臺來自中國華大基因。
他認為,應由臺灣公司主導基因定序檢驗,以及後續的基因資訊分析,這些都應留在國內,不能外流到國外,才能促進臺灣精準醫療檢驗產業在國內深耕。基因資訊非常重要,不僅牽涉治療及新藥研發,「能將基礎留在臺灣,不然(精準醫療)等同於沒有根的發展。」
基因外洩的疑慮 並非空穴來風
基因外洩的質疑並非空穴來風,近年來就曾有先例。據媒體報導,疫情初期時,中國華大基因公司疑似蒐集美國公民的DNA資料,並建議在美國設立病毒檢測實驗室。
後續又發現,華大與共軍就懷孕初期產檢進行研發合作,華大自2013年就開始推廣「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基因檢測」(NIFTY),檢驗孕婦的血液檢體後,就能知道胚胎是否患有唐氏症等疾病。華大也承認,該公司確實利用送至香港實驗室的剩餘血液檢體,和產前檢查取得的基因資料,進行人口研究。
另外,外界還發現,有500名以上接受產檢女性的基因資料,儲存在由中共政府資助、華大管理的深圳國家基因庫中,其中包括歐洲和亞洲女性。
華大滲透多年 立委質疑臺灣缺警覺性
立委林岱樺日前曾召開記者會表示,臺灣正大力推展精準醫療,但了解精準醫療市場後,發現有重大漏洞,2,300萬人的基因密碼正悄悄外流到中國。
她提出七大隱憂,包括:一、中國製基因定序機臺充斥臺灣;二、臺灣基因檢驗透過第三國洗產地到中國;三、衛福部竟核准中國檢測設備通過LDTs(實驗室自行研發檢驗技術);四、臺灣人基因資訊外洩中國;五、中共掠奪臺灣生技商機;六、中國資金購併我國扶植的基因公司;七、臺灣資源助長中國生技。
林岱樺要求相關單位須正視,並盡速立法管制,比照美國禁用華大基因的產品。她質疑,身處地緣政治敏感地帶的臺灣,已被華大基因滲透科研市場多年,卻毫無警覺性。
衛服部:國立醫院未使用華大設備
對此,衛福部表示,經調查後確認,衛福部所屬醫院的檢驗工具,都是經過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或醫學領域實驗室的認證,皆無使用華大基因公司的檢測工具;另強調,未來相關採購流程,也將納入稽核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