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食品展在14日開幕,今年有來自31國、1,498家廠商參展,攤位數達4,118個,貿協董事長黃志芳說,看好疫後食品商機,預計年成長至少成長3成、上看5成;另外,台美簽署21世紀貿易倡議,有望帶動台美食品產業鏈的交流,業者提到,全球供應鏈移轉也燒到食品製造業,且美國食品產業鏈或也有去中化的現象,增加對台廠的依賴,業者現階段有赴美設廠計畫。
台北國際食品系列展聯合「台北國際食品展」、「台北國際食品加工機械展」、「臺灣國際生技製藥設備展」、「台北國際包裝工業展」與「台灣國際飯店暨餐飲設備用品展」。
經濟部次長陳正祺說,去年食品產業產值達7588億元,而這項展覽是亞洲重要食品展,呈現出完整的上下游國內供應鏈,包括:食品機械業與包裝,同時吸引超過93國的廠商前來與會,等於台灣的食品媚力投射到全世界。
黃志芳則說,受惠於邊境開放,預期本屆系列展參觀人潮將再創佳績,且帶動相關商機,今年參展廠商與攤位數都較去年成長三成,且現場有來自93國、超過4千位的國際買主,樂觀預期商機也至少超過三成。
台灣食品暨製藥機械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王健蒼接受大紀元採訪時,特別提到近來台美簽署21世紀貿易倡議,也有望強化台美在食品產業上的交流,「美國希望把產業鏈拉回美國本土製造,這對台灣食品機械業是很好的契機。」
美中貿易戰與疫情之後,全球供應鏈重新調整,涉及的不僅是半導體等高科技展業,食品機械業同樣出現版塊重組的狀態。王健蒼坦言,台廠有望受惠,以美國市場而言,他們本土製造業著重在軍工與航太產業等重工業上,反而食品機械等輕工業的製造實力較為薄弱。
他說,台廠已啟動生產佈局,有業者在規劃到美國設廠,並把部分產能移往美國,「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深耕的地方之一。」
他說,過去,美國的食品機械主要向中國業者購買,而中國擅長打價格戰,價格僅要台灣製的三分之一價格,但缺點是售後服務機制不足,機械壞了常面臨找不到零件的問題。而台灣製的機台除品質較佳外,永續服務也是優勢。
王健蒼說,當全世界看見中共的威脅,包括:一帶一路、不公平貿易補貼等問題浮現出來,開始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而台灣業者也能找到機會,「我們不只有新南向,美國、日本與韓國都可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