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每年胃癌新診斷人數約3,500至4,000位,其中幽門螺旋桿菌為關鍵的致病因子。在國科會支持下,臺大團隊19日開發抗藥性基因分子檢測技術,讓給藥更精準,預計半年至一年可申請實驗室檢測,規劃未來走向健保給付、不需腸胃鏡的無痛檢測。
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帶領內科部臨床教授劉志銘、醫師陳介章及陳美志,與嘉義基督教醫院內科部醫師陳柏岳等人共組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運用抗藥性基因檢測技術所引導的精準治療,為全球首例以臨床試驗證實可應用於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上。
吳明賢表示,胃癌主要危險因子包括幽門桿菌、吃醃漬高鹽食物、吸菸、一等親有胃癌病史,以及胃經部分切除手術等。臺灣早期大約1997年,使用抗生素治療幽門桿菌感染,一週內治癒率高達9成,但近年抗藥性的比例增加,造成經驗性療法的除菌率大幅滑落。
劉志銘指出,團隊發現克拉黴素(clarithromycin)、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產生的抗藥性與基因點突變有關。他說,目前利用胃切片檢體進行抗藥性檢測,並優化檢體保存、DNA萃取及PCR條件等,能提升檢測成功率達98%、準確率高於95%,可協助醫院精準用藥。
針對規劃期程,劉志銘表示,第一階段為半年或一年內取得衛福部認證,讓團隊能在實驗室檢測,第二階段是希望檢測技術能健保給付,第三階段則是中長期規劃,除了讓不同實驗室加速達到精準檢測外,民眾可以不用侵入式的胃鏡採檢,可由糞便檢體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