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藝海漫遊

法國動盪時期 巴黎人面面觀

路易-利奧波德‧布瓦伊《土耳其花園咖啡館入口》,1812年創作。洛杉磯‧保羅‧蓋蒂博物館。(公有領域)
路易-利奧波德‧布瓦伊《土耳其花園咖啡館入口》,1812年創作。洛杉磯‧保羅‧蓋蒂博物館。(公有領域)

文/Lorraine Ferrier 編譯/吳約翰
沒聽過法國藝術家路易-利奧波德‧布瓦伊(Louis-Léopold Boilly,1761~1845年)的名字嗎?放心,很多人跟你一樣。

2019年倫敦國家美術館舉辦展覽,主題「布瓦伊:巴黎人的生活日常」(Boilly: Scenes of Parisian Life),專家在開場白中提到,藝術家布瓦伊在英國幾乎沒有知名度,主要因為沒有人完整的研究過他的作品。

19世紀前後十年,是法國歷史上極為動盪不安的年代。當時重要的歷史事件包括:法國大革命(1789~1799年)、法國大革命戰爭(1792~1802年)、拿破崙戰爭(1803~1815年),以及之後的波旁復辟時期(1814~1830年)和國王路易十八的統治等大事。

布瓦伊(1761~1845年)描繪了當時巴黎人的各種樣貌。他擅長畫肖像,他畫了大約五千幅小幅肖像畫,有專家認為這樣的數量算少。布瓦伊繪畫技巧精湛,加上他的聰明睿智,創作令人賞心悅目的錯視畫(trompe l’oeil,譯註:一種逼真到能騙過人眼的作畫技巧);有時也創作挖苦人的諷刺畫(scathing caricatures),當中有許多是自畫像。

路易-利奧波德‧布瓦伊《男士肖像》,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路易-利奧波德‧布瓦伊《男士肖像》,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

路易-利奧波德‧布瓦伊《紳士肖像》,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公有領域)路易-利奧波德‧布瓦伊《紳士肖像》,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公有領域)

路易-利奧波德‧布瓦伊《女士肖像》,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公有領域)路易-利奧波德‧布瓦伊《女士肖像》,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公有領域)

布瓦伊描繪的巴黎,從大街道到法國社會的最高階層人物都有。他是第一位從事這樣的創作的法國藝術家,描繪了約500幅以日常生活為場景的風俗畫(genre paintings),包括重大歷史事件的畫作。

肖像畫與錯視畫

布瓦伊是木雕師傅的兒子,從小在法國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阿拉斯(Arras)的拉巴塞(La Bassée)長大。當時那裡的錯視畫與鄰近的佛蘭德斯(Flanders)地區一樣流行。布瓦伊跟隨當地畫家紀堯姆-多米尼克-雅克唐雷(Guillaume-Dominique-Jacques Doncre)學習錯視畫。他在哪裡學習肖像畫不得而知,只知道他在1779年開始成為職業畫家,當時約莫18歲。

路易-利奧波德‧布瓦伊《男孩肖像》,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路易-利奧波德‧布瓦伊《男孩肖像》,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

路易-利奧波德‧布瓦伊《穿著帝王侍從制服的德加爾茲‧德‧馬爾維拉德男爵》。法國波爾多裝飾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路易-利奧波德‧布瓦伊《穿著帝王侍從制服的德加爾茲‧德‧馬爾維拉德男爵》。法國波爾多裝飾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

1800年,布瓦伊創作了一幅名為《欺瞞眼睛》(Trompe L’oeil)的錯視畫。這個新詞於是成為這類錯視藝術流派的名稱,錯視藝術源自古希臘。當他的錯視畫作品《繪畫集》(A Collection of Drawings)在羅浮宮展出時,吸引不少觀眾駐足欣賞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畫作,以致於博物館人員必須架起欄杆管控參觀人潮。

布瓦伊於1800年初期創作的一幅錯視畫,展示他在肖像畫和仿真畫方面的技巧。畫中繪製了一枚硬幣、一片玻璃鏡片、各種小圖畫以及草圖習作,另外還有一小幅年輕人的肖像。如果不是親眼看到這幅畫,很難判斷木製畫框是真的還是假的,彩色皺褶畫紙暗示它是一幅錯視畫。通常,藝術家會在錯視畫作中放置一些線索,例如裂痕、摺痕、紙張上的折角,或碎玻璃等。

描繪歷史的畫作

布瓦伊在作品《土耳其花園咖啡館門口》(Entrance to the Jardin Turc)裡完美捕捉拿破崙時代喧囂的巴黎。布瓦伊住在咖啡館附近,他一定看過巴黎人在林蔭大道陰涼處乘涼等類似的景象。他選擇以街頭手搖風琴師(organ grinder)與木偶戲娛樂群眾的場景來繪製作品。畫面左邊,有位孩子向一對中產階級夫婦展示他溫馴的土撥鼠寵物。場景中有些人物來自布瓦伊的肖像作品。樹幹旁有位身穿白衣的女士像是在做白日夢,呼應身邊另一位保姆。布瓦伊也將自己畫入畫中,他戴著高禮帽與眼鏡,靜靜觀察著我們,一如他看待人生的方式。

路易-利奧波德‧布瓦伊《公眾在羅浮宮觀看大衛的「拿破崙加冕」》,1810年創作。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路易-利奧波德‧布瓦伊《公眾在羅浮宮觀看大衛的「拿破崙加冕」》,1810年創作。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

布瓦伊最值得一提的歷史畫作,是一幅記念拿破崙加冕的畫作,公認是當時最高的藝術形式。1804年12月2日,拿破崙選在巴黎聖母院舉行盛大的加冕儀式,他委託畫家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創作一幅記念這段具有歷史意義,且史無前例的事件。那幅宏偉的畫作《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聖母院舉行帝王拿破崙的祝聖典禮和王后約瑟芬的加冕典禮》,常簡稱為「拿破崙加冕典禮」(The Coronation of Napoleon),高近20英尺、寬33英尺(約610x1,006cm),展現長達三小時壯觀的儀式及其精神。拿破崙一見到這幅巨作立刻驚呼:「這幅畫值得好好欣賞!」

1808年,大衛首次在羅浮宮的年度法國王家繪畫雕塑學院(French Royal Academy)展覽廳展出這幅畫作。

王室委託布瓦伊繪製一幅大衛的畫作在羅浮宮受到大眾歡迎的作品。布瓦伊寫信給大衛希望徵求對方允許複製他的作品。大衛親自來到布瓦伊的工作室卻撲了空,於是留下一張充滿趣味的字條:

「大衛親自來答覆布瓦伊大師了:同意複製,因為我有充分理由相信您才華出眾,最重要的是,您想繪製的主題將贏得無數讚美。此刻我想到這幅畫從展覽廳回來後仍捲起收藏著;只要布瓦伊大師需要,近日可隨時來索邦廣場(place de Sorbonne)我的工作室找我,大衛會為布瓦伊的作品提供任何必要的協助,這個絕佳的提議,只有布瓦伊獨有。」、「我(大衛)已經觀察過那些來看我作品的人群,我們來看看是否我倆英雄所見略同。」

畫中興奮的人群爭相觀看大衛的畫,感受拿破崙加冕的場景。父母親讓孩子高高坐在肩膀上欣賞這幅畫,人群中也有一些人指著畫中某些場景。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榮譽館長凱瑟琳‧貝傑(Katharine Baetjer)在博物館網站上的錄音檔中說道,畫面左側有一名頭戴雙角帽(bicorne hat)的軍官大聲朗讀畫作導覽,指出大衛畫裡所有顯要的人物。布瓦伊利用三頂雙角帽引導我們聚焦在大衛畫作的焦點:約瑟芬。

畫面裡有六張臉來自布瓦伊之前畫過的藝術家、政治家和文人的肖像。他把兒子朱利安(Julien)的側臉也繪入畫中,當時朱利安13歲左右,位置就在穿藍色洋裝小女孩的上方。此外,畫裡戴著眼鏡手持高禮帽仔細端詳畫作的男人就是畫家布瓦伊本人。

透過布瓦伊的畫作,我們能看到巴黎、巴黎人,以及那些影響或塑造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法國、歐洲和美國的歷史事件。蘇富比拍賣師詹姆斯‧麥克唐納(James Macdonald)在拍賣圖錄中寫道:「布瓦伊描繪法國社會各階層的人物鮮明耀眼,布瓦伊的肖像畫似乎比那個時代的任何紀念碑或藝術品更能捕捉那個時代。」

原文:The Thousand Parisian Faces of Louis-Léopold Boilly’s Art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