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 要聞

中共開始攻擊美國本土團體

【記者蔡溶/紐約報導】在過去二十年間,中共的海外影響力不僅範圍更廣,力度也更大。這種影響在《華爾街日報》、華府的有線電視節目中都十分明顯。

美國國會於2017年舉行了一場聽證會,主題為「中國的訊息控制、全球媒體影響力和網路戰策略」。「自由之家」東亞高級研究分析師庫克(Sarah Cook)作證指出,中共的外宣行動傳達了三大目標:塑造中共正面形象和對中共獨裁的良性看法;鼓勵外國投資;以及邊緣化、汙名化或全面壓制反共聲音和尖銳的政治評論。

庫克在她的書面證詞中提到,中共壓制中文異見媒體的手段,正在擴散到美國主流媒體。例如2017年1月,「中國觀察」在《華盛頓郵報》和《華爾街日報》的廣告插頁中,攻擊神韻藝術團和法輪功,使用中共官宣的語言進行汙衊,並呼籲讀者抵制在紐約和華盛頓舉行的神韻演出。

她說,這是「中國觀察」首次在主流媒體上用假新聞廣告的方式,對美國本土的中國異議團體、藝術機構進行仇恨言論攻擊。

庫克認為,中共每年投入數十億美元於外宣和媒體審查,但效果有限,因此其手段變得更加隱蔽和複雜。從中長遠來看,隨著中共與美國媒體之間經濟依賴關係的加深,這可能會對某些議題施加自我審查的壓力,引起了對其政治和經濟影響的深切擔憂。

「借船出海」在美國如何運作

政治黑金可以滲透並影響美國議會的決策,那麼在媒體領域,「借船出海」會是怎樣的一種運作方式呢?

熊德龍早年曾對媒體說,《國際日報》擺脫困境靠的是把自己的船借給中共媒體,因此,他總結出的特色化發展道路是「與中國報紙合作,利用自己的網絡,『借船出海』使中國訊息能及時傳送到僑胞面前」。

在2015年發表於中新網的文章中,熊德龍提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是「華人媒體的必然使命」,「即充當民間公共外交的角色」。

他提到,天津《今晚報》有50個海外版,而《國際日報》是首個海外合作夥伴。2014年,《國際日報》因在《洛杉磯時報》加頁插入的一則關於重慶的新聞廣告而獲「中國記協」的獎,「成為一個非常成功的國際傳播案例。中國駐洛杉磯總領事館為此發來賀信。」

在羅英洋撰寫的《客家區域文化叢書:印度尼西亞客家》中,描述熊德龍擅於資本運作,通過將《國際日報》的整體廣告合約「打包」,然後高價轉賣給更大的資本家,實現了廣告收益的倍增和利潤的極大化。經過「打包」的廣告大權,歸購買版權的資本家,貫上其知名度,價值提升了,客戶不是直接與報紙打交道,而是跟購買版權的資本家簽約。這一資本運作形式,不僅增加了報紙的效益,也使得購買版權的大商家獲得巨大利益。

熊德龍在2017年梅州網的採訪中進一步解釋說:「有讀者就有影響,有影響就有開公司、做生意的可能。我們做報紙的,比任何一個行業都不好做,但如果和做生意掛起鉤來,則比任何一個行業都好做!這就是我的『祕訣』。」

他在同年福州市舉辦的世界華文傳媒論壇上,特別強調「媒體融合」的重要性,並以《國際日報》與《洛杉磯時報》合作,中國新聞插頁隨《洛杉磯時報》同步發行為例,說明「華媒就應與美國當地媒體及中國媒體『打成一片』」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