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歐洲議會大選投票結束後,根據6月14日計算的選舉結果,右翼人士在法國、德國、義大利的支持率有所上升,左翼人士在愛爾蘭和芬蘭有所成長。
現任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所屬的中間派「歐洲人民黨」(EPP)仍然是第一大黨,擁有190席,占720名議員總數的1/4;左翼的社會黨和民主黨(S&D)穩居第二,共136席;歐洲議會中最右翼的黨團「歐洲保守及改革派」(ECR)擁有76席、認同與民主黨(ID)58席,如果他們結盟,將成為歐盟第三大勢力。新一屆議會將於2024年7月初正式召開首次會議。
歐洲大學研究所羅伯特‧舒曼高級研究中心主任瓊斯(Eric Jones)告訴《大紀元時報》,「我認為此次選舉對歐中關係的走向影響甚微,甚至沒有影響,因為這個走向早已確定--那就是持續惡化。」
瓊斯認為,歐中關係走向惡化取決於三個方面:第一是中美關係緊張,而兩國都是歐盟的主要經濟夥伴,歐盟在一些經濟政策上需要跟隨美國;第二在於俄烏戰爭中,由於「中俄關係密切」,妨礙了歐洲安全;但最重要的因素還是歐中關係本身。
瓊斯解釋,歐中關係「最初看似是巨大的機遇來源,後來演變成強大的相互依存關係,然後又變成了一種更具戰略性和競爭力的關係,而且雙方的『戰略競爭』關係才剛剛開始。」
針對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徵收的關稅,北京啟動了針對歐盟的豬肉反傾銷調查,他表示,「中國(共)正在利用一切手段軟化歐盟的立場,這都是其戰略競爭的一部分」,但是「歐盟各國在貿易問題上非常團結,每一次(中共與某個歐盟國家)針鋒相對的事件,都會讓雙方的整體關係變緊張」。
因此瓊斯推測,「這種(緊張)態勢在未來幾個月和幾年內,只會增加而不是減少。」
右派對中態度 依國家而不同
歐洲各國右翼與中共的關係複雜,其內部對中共的態度也不一致,甚至南轅北轍。例如德國另類選擇黨的議員助理涉嫌間諜醜聞,匈牙利總理奧班(Viktor Orban)與中國關係密切,但義大利的兄弟黨退出了「一帶一路」等。
對此,柏林自由大學政治學教授、歐洲一體化中心主任伯澤爾(Tanja
Börzel)告訴《大紀元》,從她自己所從事的研究來看,歐洲黨派特別是右翼和極右翼黨派投票的一致性很低,「這取決於黨派和國家」,例如,「德國保守黨由於與中國的經濟利益,更加親中,而其他成員國的保守黨則不然。」
伯澤爾認為,「外界很難預測新組成的歐洲議會將如何影響歐中關係,不過這意味著委員會主席的角色更為重要。」
她認為,范德賴恩很可能成為下屆委員會主席,這意味著歐盟的對中政策將有一定的延續性,「她推動了對中國電動車的關稅,這表明她與對中國(共)強硬的成員國妥協。我不認為歐中關係會變得更平坦,這是一直以來都很複雜的關係,我不認為這一點會有根本改變。」
伯澤爾補充,「范德賴恩的立場是對中國去風險化,而不是脫鉤,她試圖在走鋼絲。所以我認為,未來公平競爭和補貼問題會變得更重要。」
歐洲議會或最關注俄烏戰爭
對於歐洲議會將最關注什麼議題,瓊斯說,俄烏戰爭是歐盟目前最關注的問題,「我相信議會將就中國(共)支持俄羅斯對抗烏克蘭展開辯論。還將就中國對歐洲的出口展開辯論,特別是在與太陽能板、電動車和電池相關的綠色產業方面。」
伯澤爾認為,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經濟問題顯現,中共當初所承諾的雙贏局面無法兌現,而中共所攫取的經濟效益往往大於東道國,「這種情況影響了參與一帶一路的歐盟國家的對中立場」,「中國(共)在波羅的海國家完全失去了影響力」。
伯澤爾補充,有一些歐洲國家想在中國和歐盟中左右逢源,例如匈牙利,所以各國對中態度很複雜,其政策主要由各國的經濟和地緣政治所驅動。
美國大選對歐中關係的影響
伯澤爾教授認為,美國大選將影響歐中關係的走向,「這個房間裡的大象是美國,拜登在很多方面延續了川普的對中政策,拜登和川普在很多問題上意見不一致,但對中共的態度是一致的」,如果新一屆美國政府轉變對俄羅斯、中東的政策,那麼「歐洲人就必須多依靠自己,而不必過多顧及美歐關係」。
瓊斯說,「無論誰控制白宮,歐中關係的基本結構仍將保持我們今天看到的軌跡:走向戰略競爭,也走向『去風險化』。世界正在『去全球化』,即使這個趨勢仍未在貿易和投資數據中顯現出來。但我預計這種情況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