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對於80歲以上看護者免經巴氏量表評估,即可申請外籍看護,外界擔憂以年齡作為評估標準,可能會產生排擠重症效性。對此,專家普遍認為,巴氏量表應該廢除,但長照資源仍應集中於重症家庭,另有專家表示,政府應該以「健康老化」為目標,訂定80歲長者的外籍看護政策,而非長者要什麼,政府就給什麼。
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舉行「就業服務法家庭外籍看護聘僱制度探討」公聽會,就放寬80歲以上被看護者免經巴氏量表評估,可申請外籍看護等議題進行討論。
勞動部次長王安邦表示,預定今年9月修正相關法規,擴大多元免評適用對象涵蓋被照顧者80歲以上且有長期就醫紀錄者、失能不可逆之特定病症者,及具有偏遠地區醫療診所長期就醫紀錄的失能者,預計受惠人數可達5.5萬人。
王安邦說,未來包括一定期間內曾有聘僱紀錄者,及其他經勞動部跨部會會商認定的特殊情形等,勞動部也將盡速會商衛福部評估,持續擴大免評適用對象。
與會專家、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過去巴氏量表規範嚴格,確實有鬆綁必要,但改革內容必須進一步討論,對於開放80歲以上被看護者免經巴氏量表評估,可申請外籍看護,首要條件是外籍看護人數充足。
陳景寧進一步表示,但依勞動部勞動統計查詢網顯示,目前國內外籍看護人數僅21.4萬,近年每年外籍看護人力最多成長1萬人,貿然通過,可能會新增53萬名健康長者進場搶工,且工作內容多是家務等較輕鬆的工作。
陳景寧也說,巴氏量表評估已不再適用,應該廢除,現行應以長照2.0進行評估,另在不同評估的定義下,如長照評估第七級以上、找不到長照資源者,就能直接給予聘僱外籍看護。
陳景寧表示,2021年上路的身心障礙者評估改革,採取「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新制,已從單一醫師鑑定,改為由醫事、社工、特教、職業評估人員籌組的專業團隊進行鑑定,評估身體功能、構造與活動參與及環境因素。
據國發會推估,2070年台灣高齡人口將達到43.65%。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陳雅美認為,期待屆時台灣成為一個活力社會,長者互相幫助、幫忙,當中有兩項基本要素,老年人的活力及自主性,希望政府能在此角度上思考,80歲健康老年人的外籍看護政策。
陳雅美說,對於健康老年生活,家庭陪伴、日常家務都相當重要,據文獻顯示,家務時間總量,對老年人的健康有幫助,另有加拿大研究,長輩家務時間越長,其大腦灰質體積越大,有助於大腦功能展現,長期追蹤研究更顯示,家務能降低長者衰弱的發生,甚至提升長者的步態速度。
陳雅美說,在陪伴方面,從國外研究發現,有同住家人的長者,整體孤獨感、情感性都較低,而社交性孤獨是一般較在意的部分,長輩情感是否能有寄託,顯而易見,外籍看護無法提供這方面協助。
陳雅美認為,還是要將資源集中於重症家庭,因為老年人應以「健康老化」為目標,而非長者要什麼,政府就給什麼,盼政府推行政策時,能從2070年的台灣社會角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