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指出,上個月凱米颱風重創南臺灣,對水雉繁殖影響劇烈,不少調查員反映颱風前曾觀察到的巢、蛋、幼雛在災後盡數消失,但也有調查員觀察到池中水雉正在配對,準備捲土重來孕育下一代。
2024年臺南地區菱角鳥夏季調查發現,水雉族群數量達1,664隻,相較去年增加了5隻;雖然水雉族群數量有增加,但是園區主任李文珍憂心,今年臺南氣溫格外炎熱,菱田曝露在高溫及暴雨中,其生長情況不如以往,再加上高齡菱農逐漸退休,水雉可利用的棲地正逐漸縮減。而颱風影響更讓水雉繁殖雪上加霜,攸關今年冬季水雉調查的結果。
水雉棲地仍以菱角田為主
水雉生態教育園區表示,今年夏季調查共調查到1,664隻水雉成鳥,官田區仍為水雉主要分布區域,占69%。其次為下營區和麻豆區,分別占成鳥總數的15%和8%;除此之外,在柳營、歸仁、山上、六甲、白河、學甲也有水雉繁殖紀錄,新營、安南也都有水雉的蹤跡。
至於全臺水雉分布情形,有賴全臺鳥友的回報,除了臺南,去年在雲林、嘉義、高雄、屏東、臺東、花蓮和宜蘭都發現水雉的蹤跡。
水雉喜愛利用的棲地類型仍以菱角田為主,有83%的成鳥在菱角田被紀錄到,且大部分雛鳥、蛋繁殖的紀錄也出現在菱角田,顯示水雉多利用菱角田作為主要繁殖地。除了菱角田外,草澤及水稻田也是水雉常使用的棲地,牠們常在溼地環境中找尋食物。至於在繁殖地的選擇上,今年在水稻田、草澤及種植香水蓮的水域,觀察到水雉的育雛模樣,顯示水雉可利用多樣的環境進行繁殖。
推廣友善耕作 保護水雉棲地
數量稀少的水雉又面臨農藥毒害問題,牠們在水田裡以小魚、昆蟲、小螺為主食,偶爾吃植物嫩葉、種子,經常發生誤食農藥而死亡,經保育單位努力推動友善耕作,水雉復育逐漸有成。生態教育園區呼籲,消費者可選擇友善環境的農產品,從實際行動給予最直接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