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8月13日舉辦〈國家環境保護計畫〉修正草案研商會議,邀請地方政府及民間團體共同參與。環保團體在會前召開記者會表示,該修正草案刪除治山防災、生態保育、海洋保育等三項內容,治理不夠全面。環境部表示,將與內外部充分溝通後,才會推出新版的〈國家環境保護計畫〉。
行政院2020年2月14日核定〈國家環境保護計畫〉,包括氣候行動、環境品質、自然保育、綠色經濟與永續夥伴共五個面向,以達到保護環境資源與維護生態平衡之目的,每四年檢討一次。
監督施政聯盟副召集人、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陳憲政律師表示,〈國家環境保護計畫〉以農業部及海委會已訂定相關計畫為由,不再重複納入;不再納入「治山防災」、「生態保育」、「海洋保育」三項議題,但該計畫應涵蓋更全面的整體環境治理思維,不能等有開發案,才著重後端的環評或汙染防治與稽查工作。
監督施政聯盟召集人陳椒華提到,固體再生燃料(SRF)是以塑橡膠為主成分,製造與焚燒會產生汙染,並非綠色能源;她反對把推動廢棄物燃料化視為資源循環零廢棄對策,應以短中長程從源頭減少垃圾量為目標,才符合資源循環零廢棄的定義。
環境部綜合規劃司長吳珮瑜表示,國家環保計畫是上位計畫,2020年版本是以成立「環境資源部」所做的前瞻性規劃,且目前已分別有〈整體性治山防災計畫〉、〈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台灣海域生態守護計畫〉,並各有相關主責部會。本次修訂是以環境部主責業務為範疇,並加強氣候變遷減緩和調適等,解決國家現在必須面對的新議題。
根據環境部資料,本次修訂將2050淨零排放納入減碳目標,另外也納入氣候變遷調適項目;空氣品質健康戶外活動日數比率,由2018年的84%提升至2050年的93%;一般廢物回收率由2023年56.83%提升至60%等。
吳珮瑜表示,針對此次環團提出的意見,再做內部調整溝通,並承諾加開中部和南部場次的溝通會議,充分蒐集各界意見後,再推出新版的《國家環境保護計畫》;後續也得經行政院核定,因此暫無明確的時間表。
氣候變遷影響物價 環團籲定期公布通膨指數
極端氣候如高溫、強降雨等導致物價上漲,綠色和平13日發布「氣候通膨有感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有九成民眾擔心極端氣候導致物價持續上漲,呼籲政府應正視氣候變遷對物價的影響,並參照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定期公布氣候通膨指數。
根據「氣候通膨有感民調」結果,有五成民眾認為影響物價上漲的主因,是因為極端氣候造成資源短缺,僅次於人力成本上漲;其中,八成民眾覺得「食物類」上漲最有感,九成以上民眾擔心未來物價會持續上漲。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方君維說明,「氣候通膨」是指高溫、乾旱以及強降雨等極端氣候事件,影響到蔬果開花季與結果季,導致許多農損或歉收帶動價格上揚,也就是說,氣候變遷影響成為通膨的原因。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吳榮達表示,氣候變遷影響物價,日前凱米颱風讓蔬果價格顯著飆高;另外,台灣近年雞蛋、豬肉價格攀升,主因並非產量不足,而是受到進口玉米因氣候變遷影響減量同時漲價的影響,導致畜牧業的飼養成本增加。
中央研究院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執行長許晃雄表示,氣候變遷導致乾旱、暴雨災害更加頻繁,對台灣的自然環境、農林漁牧、健康、用電需求以及社會經濟都造成衝擊,且影響是長期的。他建議政府,在推動淨零轉型的同時,應透過建構氣候變遷調適科研生態系與完善治理體系,提高台灣的國土與社會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