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4年08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黃雲綜合報導)對於需要融資的中國企業而言,私募股權基金是一條重要的渠道。不過,中國私募股權市場的投資活躍度跌至十年來低點。包括黑石集團(Blackstone)、KKR和凱雷(Carlyle)在內的大多數全球最大私募股權公司今年都暫停了在中國的交易。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今年以來,全球10家最大的收購公司在中國市場僅有5筆新投資,且大多數的規模都較小。
在5筆新投資中,其中一筆是黑石集團達成的,擬議一筆小額交易以增持其在倉庫投資組合中的股份。黑石集團是在中國活躍的私募股權公司,黑石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史蒂芬‧施瓦茨曼 (Stephen Schwarzman) 是中國最知名的外國交易員之一。不過自2021年以來,黑石集團就沒有在中國進行過任何私募股權交易。
除了黑石,今年達成對華交易的只有Advent和貝恩。
Advent達成兩筆交易,投資了位於上海的會議和展覽集團VNU Exhibitions Asia以及中國寵物食品製造商Seek Pet Food。
貝恩持有其股份的包裝產品集團Fedrigoni達成了兩筆交易,分別是收購衢州造紙廠所有者Arjowiggins和射頻識別(RFID)公司BoingTech的股份。
報導引述Dealogic的數字顯示,除了上述3家公司,今年這10家公司中有7家沒有任何新投資。就在三年前(2021年),這10家公司在中國有30筆投資,但此後的投資數量每年都在下降。
曾是中國最活躍的美國私募股權公司之一的華平投資集團(Warburg Pincus),2017年有18筆對華交易,2018年有15筆,但前兩年每年交易降至兩筆,今年截至目前未達成任何交易。
這些統計數據包括房地產交易。不過,私募股權公司並不總是披露其交易,未披露的投資可能被沒有被統計進來。
在過去10年,私募股權公司爭相進入中國市場,收購日後可能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股份。現在它們正竭力脫手這些曾經被寄予厚望的投資項目。
中國經濟放緩,投資者不看好中國創新型初創公司的上市前景和盈利潛力,投資者不再願意為這些企業承擔風險。此外,中共當局就監管打壓中企的海外上市,導致私募股權公司套現的途徑變少。(延伸閱讀:黑石收購SOHO中國 遭中共監管機構審查)
4月24日,私募基金行業網披露,知名私募股權公司貝恩的《2024年中國私募股權市場步入換擋調整期》的報告。
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私募股權市場的投資活躍度跌至十年來低點。數據顯示,2023年投資交易額較前5年均值(2018–2022年)下降了58%,跌至410億美元,交易量也跌去了31%。成長型投資繼續主導私募股權投資市場,占交易總金額的60%。
貝恩調研顯示,2024年的募資挑戰仍然較大。2023年,聚焦中國市場的美元募資額同比下跌44%。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在於,受經濟環境不確定性的影響,有限合夥人(LP)收緊了錢袋子,向其它地區轉移資金配置。
「澎湃新聞」去年11月16日報導稱,黑石集團正在拋售中國境內的物流資產,這些資產是分布在11個城市的11個物流園區,總價超過100億人民幣。
總部位於香港的PAG公司也表示,客戶對中國以外其它地區的融資交易機會表現出更大興趣,例如印度、越南、韓國、澳洲和日本。
中國問題專家王赫早前曾對大紀元表示,目前這種情況是政治經濟的綜合作用結果,是不可遏制的。私募基金面臨著中國經濟不好又賺不到錢,而且這個風險又非常的高。再加上中美之間政治分歧、戰略競爭非常激烈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它為了自己的安全大規模的從中國撤資。
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7月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為21,996家,截至2024年6月末,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20,768家,管理基金規模19.89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較上月減少了44.03億元,同時也是該數據連續第三個月低於20萬億元大關。
截至2024年6月底,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數量從峰值的約1.5萬家下滑至約1.2萬家,存量管理規模約14.2萬億元。
美國已進一步收緊對華投資與此同時,美國已進一步收緊對華投資。去年8月9日,白宮發布行政令,禁止美國的私募股權和創投公司等對半導體和微電子、量子資訊技術,以及某些人工智能系統等三個領域的中國高科技企業進行投資。
路透社報導,兩名美國參議員2023年11月9日還提出一項兩黨法案,要求私募股權公司每年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揭露在中國、伊朗、俄羅斯和朝鮮投資的資產,然後要求SEC根據這些資訊公開報告。提案的民主黨參議員鮑勃‧凱西(Bob Casey)說,「該是停止向這些令人擔憂的國家輸送美元的時候了。」
諮詢公司亞洲集團中國區總監韓琳對《金融日報》表示:「儘管中國擁有眾多機遇,但境外投資規則等地緣政治限制使得中國作為一個投資市場顯得愈發危險。」
責任編輯:林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