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依《食品衛生管理法》食品及原料外包裝標示規定,強制標示反式脂肪、糖分、基因改造等原料,但也未能杜絕國人攝取到不健康的食品添加物。
人們對化學添加物食品越吃越多,導致疾病、肥胖上升。一些健康倡導組織主動出擊,教育消費者查看食品包裝背面的營養成分標籤,查看是否有令人擔憂的成分,以便做出更明智的飲食選擇。
僅三成民眾會注意成分標籤
2018年的《營養與飲食學會期刊》一項於2015、2016年針對25~36歲年輕成年人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僅31.4%的人經常查看營養成分標籤,主要來自以下群體:
• 女性
• 受教育程度高和收入較高者
• 經常自己做飯者
• 經常鍛鍊身體者
• 超重或試圖減重、增重或維持體重者
這些消費者主要關注糖分、總卡路里、攝取分量以及成分列表。該調查報告提到,「相比於不查看營養成分標籤的消費者,查看營養成分標籤的消費者顯著攝取更多水果、蔬菜和全穀類食物,更少攝取含糖飲料。且在速食店用餐頻率,顯著低於不查看營養成分標籤的消費者。」
加工食品隱藏危險成分
許多人習慣僅關注糖分和卡路里,有時就算查看標籤了,也看不清食品的真實成分。譬如廠商可能利用一些技巧,讓高度加工的薯片看起來像是「健康選擇」,實際充滿了精緻澱粉。
以下將拆解這些詞彙,並揭示三種最危險的隱藏成分,這些成分列在營養標籤中,都以S開頭——澱粉(starch)、植物籽油(seed oil)和糖(sugar)。
▌澱粉——用來勾芡的太白粉、樹薯粉這類粉末,在成分列表中可能被標示為:
• 改良玉米澱粉(Modified corn starch)
• 改良食品澱粉(Modified food starch)
• 玉米澱粉(Corn starch)
• 麥芽糊精(Maltodextrin)
• 糊精(Dextrin)
▌種子油可能被標示為:
• 植物油(Vegetable oil)
• 玉米油(Corn oil)
• 人造奶油(Margarine)
▌糖可能被標示為:
・葡萄糖漿(Glucosesyrup)
・玉米糖漿/高果糖玉米糖漿(Cornsyrup/High-fructose cornsyrup)
・葡萄糖(Dextrose)
行銷話術 刻意誤導消費者
健康倡導者謝克表示,因為市場行銷語言強大說服力,使得許多父母認為貨架上食品都是安全的,他們相信那些標示「有益心臟健康」或「全穀製成」的早餐穀物(cereals)真的對孩子好,卻未意識到食品標籤具誤導性,最終可能使小孩患上慢性疾病,消費者或許很難理解,如「使用全穀物製成」這類標示的產品,實際上可能僅含一小撮全穀物。
其他模糊標籤用語包括:
• 不含膽固醇——通常這類產品本來就不含膽固醇。
• 天然——僅是行銷宣稱。
• 以水果製成——可能是指加工過的水果。
食品製造商可使用多種不同形式的糖,讓每種糖的量都不多,規避將糖列為主要成分。類似的技巧,使食品標籤的閱讀變得更加困難。
消費者研究公司愛泰斯特調查顯示,僅9%消費者能從多種零食棒中識別出最健康的一款。有些產品掩蓋了高糖含量,導致被消費者誤認為最健康早餐棒,其糖量卻高出每日建議糖攝取量的24%。
包裝正面標籤 成世界趨勢
食品包裝的正面對企業來說是推廣產品的黃金區域,但也可能被標上誇大的宣傳。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目前正計畫變更食品包裝正面標籤,目標是促進健康飲食和身體鍛鍊,以減少消費者罹患與飲食相關的疾病,如二型糖尿病、肥胖和高血壓。其他許多國家也已採用自願或強制性的正面標籤包裝,通常使用綠、黃和紅三顏色來顯示產品益處或危害。也有部分國家正面標籤計畫更簡單,只有整體評分或星級評分。
原型食物永遠是最佳選擇
美國醫學學會(AMA)主任內哈‧薩奇德夫(Neha Sachdev)博士指出,「吃一顆蘋果獲得的卡路里,與一支蘋果餐條所獲得的卡路里量相同,但超加工食品的卡路里的意義以及它為身體提供的營養素卻是不同的」、「風險很高。」
心臟病醫師史蒂芬‧德弗里斯(Stephen Devries)指出,原型食物始終是最佳選擇,研究顯示,攝入超加工食品更多的人,死亡率較高,「數據顯示,57%成年人、67%兒童的每日熱量來自超加工食品。」
自2001年以來,食品添加劑增加10%,有60%的美國食品含有人工著色劑、人工香料、防腐劑和甜味劑等成分;2019年美國市售包裝食品和飲料中,半數產品含有三種或更多的添加劑。此外,美國人對超加工嬰兒食品的購買量增加22%。
為了自己與家人的健康,記得下次購買加工食品時,請務必注意營養成分標籤內容,並思考是否確定要購買,做出更明智的飲食選擇。
英文報導請見英文《大紀元時報》:Why Learning to Read Food Labels Is Crucial for Better 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