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年前的地質演變
根據攝影家兼登山愛好者陳錦堯的觀察,龍王峽谷的形成可以追溯至百萬年前的造山運動,當時這片土地還是海洋的潮間帶。地球板塊活動將海底隆起,使得當時的潮間帶變成了今日的河谷。這種地質演變讓這片土地富含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尤其是沙錢海膽化石數量尤為豐富,成為地質研究的寶庫。
奇特的石灰岩地形
龍王峽谷的地質主要為石灰岩,岩壁上隨處可見鐘乳石,這些地形構造在河谷中形成了壯觀的景象。由於該地區降雨量少,溪水在枯水期幾乎消失,暴雨過後,化石隨水流沖刷出來,散落於河谷中。陳錦堯表示:「暴雨過後,我們可以發現各式海中生物化石,包括星盾海膽化石、布萊恩心型海膽化石、扇貝化石、牡蠣化石等。」
化石科考人員的天堂
龍王峽谷成為了地質研究人員的理想地點。近年來,苗栗縣政府也意識到這片寶地的科學價值,並邀請台灣大學、台中科博館、經濟部地質調查所等機構進行考察,以期進一步保護這片珍貴的自然遺產。陳錦堯表示,這裡的化石數量龐大,尤其適合地球科學的研究人員,來此進行地質研究與學術調查。
他說:「龍王峽谷下完暴雨,河谷裡面很多海中生物化石,這裡有沙錢海膽化石,星盾海膽化石,布萊恩心型海膽化石,扇貝化石,牡蠣化石,一般貝殼化石,鸚鵡螺化石。下完大雨被沖刷在河谷的我們才會撿起來,在牆壁上的我們都保留不會去動他,一般我來龍王峽谷都是拍攝,地質研究生,來這裡做地質研究的畫面,最主要是拍攝河谷的壯觀地形。」
峽谷中的生態系統
龍王峽谷的河谷中除了化石外,還有原生種秋海棠以及少數的毛蟹。這裡沒有特殊稀有動物,松鼠與山羌是常見的野生動物。值得一提的是,過去這裡的竹林中有許多竹筍姑,但隨著環境變遷已經消失。這些物種見證了峽谷中生態系統的多樣性與變遷。
三條步道 安全考量為先
龍王峽谷共有三條步道,陳錦堯架設拉繩以幫助登山客通行。由於河谷地形特殊,一般登山是往上攀登,但這裡的路線卻是往下走。由於溪谷狹窄,加上山崩和枯樹倒塌的風險,在雨季期間陳錦堯提醒登山客避免進入,以防溪水暴漲或因山崩產生堰塞湖。此外,峽谷內沒有手機訊號,因此建議攜帶長筒雨鞋、帶防蚊液並結伴而行,以確保安全。
陳錦堯表示:「這裡拍攝最困難的就是,下完暴雨山崩很多枯樹會卡在河谷當中,我必須要去維護步道,把障礙物清除,再去拍攝有些地方只能一個人通過,小時候就在這邊長大,了解這裡的地理環境,我拍攝的都是一些化石的畫面,會提供給地質人員做研究。」
化石與鐘乳石的保護倡導
陳錦堯強調,龍王峽谷是一處需要保護的自然遺產,參觀的遊客應尊重這裡的化石,切勿隨意挖掘或破壞。台灣大學地球科學系的教授經常帶領學生前來考察,退休的地質教授也慕名而來。這些珍貴的化石和鐘乳石,不僅是地質學的研究資源,更是地球歷史的見證。
他說:「龍王峽谷苗栗縣政府相關單位,10月份有邀請台灣大學,台中科博館,經濟部地質調查所等相關單位,來這邊做地形考察,看如何把它保護,能讓更多人能夠來到這邊做研究,這裡是地質研究人員研究的天堂,大家來到龍王峽谷看到化石,千萬不要去挖他,能讓更多的人來做研究。」
來訪建議與保護行動
前來參觀的登山愛好者,應穿著適合的登山裝備如長筒雨鞋,並攜帶防蚊液。由於河谷可能會有水坑且路滑,訪客必須注意行走安全。此外,為了保護自然資源,請勿挖掘或搬動化石,以便後代能夠同樣欣賞這片百萬年前的「海底龍宮」。
龍王峽谷不僅是登山愛好者的天堂,更是地質學研究的重要場所。透過適當的保護與管理,這片自然奇觀將能持續為未來的地質研究提供寶貴的資料,同時讓更多人欣賞大自然的神奇與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