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恆春半島的原住民族
相信不少人對於知名的臺灣歷史劇《斯卡羅》印象深刻,因其中有九成的場景拍攝地,就在屏東此區域。其實,在恆春半島住著許多人群,共同交雜出該地區多元文化混雜的族群環境。
根據日治時期文獻,「琅嶠下十八番社/恆春下番」又被稱為「斯卡羅」。斯卡羅主要由四個主要家族組成,十八個番社地域範圍,約在當時恆春半島的南邊。
斯卡羅以豬勞束社為最核心的部落,其次為射麻里社、貓社,以及龍鑾社。四者共同形成一個跨越部落、族群以及文化的區域型的治理模式。
這次「東方」拍攝的主要地點,是在門馬羅山大草原與龍鸞山(白沙彌溪一帶),當地居民自古以來往來恆春、滿州之間的古道。
位於中央山脈最南端的門馬羅山,地形開闊,還有個有趣的由來,當地人稱此山為「摸無路山」,意謂摸不著頭緒找不到路之意,往往進了山頭,就讓人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迷失於深山原野之中。
在恆春鎮沿著200號縣道,在大崎轉入產業道路,約1公里之後便是門馬羅山大草原。
布農族攝影師「東方」帶著穿上排灣族族服的朋友,在古老的溪谷路徑上拍攝,以此重現先人們的生活風貌,讓我們穿越時光,感受這片土地過往的脈動。
百年前的文化交融
滿州鄉的歷史可以追溯至百年前,當時排灣族與斯卡羅族在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自牡丹社事件後,清朝官員沈葆楨在此地建城設縣,漢人移居墾荒,進而改變了原住民的生活。隨著人口的流動與定居,滿州鄉逐漸成為一個多族群的共融地帶。漢人文化的進入,不僅帶來了農業、漁業的發展,也讓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方式,開始融入漢人的文化。
日治時期,恆春半島已有數千人在滿州地區定居,這裡的居民因交通不便,而得以保留許多傳統習俗。對當地人而言,滿州不僅是生活的家園,還是各族群互相往來的重要中轉地。從恆春、車城到臺東訪親、交易、運輸,滿州成為了必經之地。
在那個道路不便、交通工具有限的年代,徒步穿越山林溪谷,是人們日常的景象。滿州周邊的山脈丘陵、溪谷小徑,留下了無數人們的足跡,見證了這裡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的興衰。
喚回古道生活記憶
隨著現代交通發達,這些古老的小徑逐漸被淡忘,取而代之的是鋪設平坦的道路,連結起城鎮與村落。如今,唯有少數健行愛好者和越野騎士,還會踏上這些古道,探索自然之美。
這次「東方」選擇攜手朋友重返這些古道,穿上排灣族傳統服飾,在昔日人來人往的溪谷小徑上進行拍攝,希望藉由鏡頭,喚起百年前滿州先民的生活記憶。
定居恆春半島25年的東方,對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情感。身為布農族的他,深刻理解這片山林溪谷對原住民的重要性。這次拍攝,不僅是展現原住民的美麗文化,也想喚起人們對先人篳路藍縷的回憶。「我們所走的路,是先人們的足跡,透過服飾和拍攝,我們可以將他們的記憶留在當下。」東方說。
在拍攝過程中,東方選擇了一條鮮少人行的溪谷路徑。這條路徑兩旁林木茂密,相思樹濃密遮陽,溪谷間古藤垂掛,幽靜而神祕。這樣的場景,呈現出先人們當年穿梭山林的景象,重現他們日復一日所經歷的生活片段。
從攝影中 尋找歷史足跡
這次的拍攝不僅是對先民足跡的致敬,還象徵著原住民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再現與傳承。東方透露,現今的年輕世代對古道歷史了解有限,許多人甚至未曾踏上過這些路徑。然而,對於原住民而言,這些山林是他們的根,是文化的延續與記憶。
東方希望,人們對於古道的認知,不再只是廢棄的路徑,而是先民智慧的象徵。透過作品,讓這些山林溪谷的故事得以傳承,讓我們不僅見證過去,也珍視當下的土地,同時將其歷史長留心中,成為我們共同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