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振遭疫情影響的基層市場經濟,台中市政府於2023年祭出「物調券」政策,2024年延續「100元換200元物調券」作法,卻引來不小爭議。議員陳淑華指出,各地物調券的發放亂象叢生,為了100、200元,有老人家帶著孫子七早八早佔位子,甚至因行動不便出現爭執,且從凌晨開始的人龍堵住民宅,及交通困擾、噪音等等,皆凸顯市府缺乏配套,是為了討好選民的政策性買票作為。
陳淑華指出,物調券是為了因應疫情期間,鼓勵民眾上街,進入市場買菜消費,但台中市府的做法,僅在發送當天有購買潮,並未提升回購率,反造成噪音與交通紊亂。她說,類似市場券、夜市券的發放,是在疫情期間為照顧疫情影響的市場攤商的作為,並未出現台中市的亂象,呼籲市府不要為了施小惠,反引發更多民怨。
陳淑華說,經她觀察,這幾年市場、基層消費型態大幅變動,單單只發物調券的作法,恐怕太薄弱,而市府花大錢,卻只是為了讓民眾把物調券花出去,造成消費僅在物調券發放當日,並未增加更多經濟效益。
陳淑華指出,對於基層經濟的提升,她建議市府應創造誘因,刺激消費,強化民眾重複不斷來到市場、夜市的意願。如黃仁勳來台,對台北夜市、基層店家有龐大行銷效益,還出現黃仁勳美食地圖、夜市行腳等。她建議市府,應該有更深層次的作法,而非表淺式、一次性的討好式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