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水產試驗所(以下簡稱水試所)與日本綜合大學合作,運用生物紀錄技術,研究灰鯖鮫的行為特徵與體溫調節機制,23日公布成果;研究顯示,灰鯖鮫日夜會穿梭於不同水深,且體溫可快速調節,並高於周邊水溫,此研究提供國際漁業管理應用。
此次研究由水試所、日本綜合大學及高雄科技大學合作,探討「灰鯖鮫」在西北太平洋的棲息分布及棲地偏好,發現其具特殊的日夜行為特徵,並能適應多樣水域環境。
研究顯示,灰鯖鮫廣泛棲息於西北太平洋,偏好表水溫14℃至31℃海域,白天與夜晚皆擁有連續性上下垂直移動模式,但白天垂直移動較夜間廣泛,水深由表層至300公尺水層,來回穿梭溫躍層海域,夜晚則偏好棲息在100公尺至200公尺水層,體溫與環境水溫差異可達14℃。
水試所副研究員江偉全表示,灰鯖鮫雖為變溫魚類之一種,但肌肉發達,對於體溫的維持度很高,即便下潛至水溫僅4至5℃的深海,體溫也僅下降2至4℃,遠比環境水溫低。
江偉全說,灰鯖鮫為台灣漁業的主要漁獲對象,但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全球瀕危(EN)的等級,對於該物種的保護與資源重建迫在眉睫,應更了解其移動行為和棲地偏好;同時,大洋性洄游魚類分布廣泛且行為難以掌握,江偉全表示,隨著電子紀錄器的發展,可記錄移動位置與棲息深度等資訊,將有助於解析灰鯖鮫的生活史特徵。
水試所指出,此研究為全球首次針對灰鯖鮫的生物紀錄研究,由日本學術振興會及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資助完成,為跨國漁業研究的重要成果;該成果除投稿國際學術期刊提升國際能見度外,亦將提交2025年北太平洋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及鯊魚工作小組科學會議,提供灰鯖鮫漁業資源評估模式所需的重要參數,補足模型建構長期欠缺的生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