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IFLScience網站報導,如果你看到蜘蛛會畏懼,或是想到被困在電梯裡就開始用力呼吸,那麼你跟很多人一樣。
澳洲麥考瑞大學臨床心理學家諾伯格(Melissa Norberg)說,「超過70%的人有非理性恐懼。」
非理性恐懼與恐懼症不同。諾伯格解釋,依據定義,恐懼症會經常引起痛苦或干擾某人的生活。恐懼必須是非理性或極度誇大,才能稱為特定的恐懼症。
恐懼可能是後天學來的
諾伯格舉例,如果你怕蛇,你可能認為你有恐蛇症,但如果居住的環境中沒有蛇,你可能就沒有恐蛇症,因為蛇不會干擾你的生活。如果你搬到有蛇的新環境中,因為怕遇到蛇而不敢做某些事,你的生活受到影響,可能就符合恐蛇症定義。
人們對動物產生恐懼反應是正常的,否則人類的祖先看到獅子不會躲避,人類就無法延續到現在了。但恐懼症不同,諾伯格說,就整體而言,研究並不支持我們害怕某些事情是因為它在演化上有益的觀點。比較可能的是,這是後天學習而來的。
為什麼怕黑?跟兒時有關?
依據定義,恐懼症是非理性的。儘管在那一刻你可能感受到真實威脅,但你並沒有處於任何危險之中。不過,你很難讓自己相信這一點。
諾伯格指出,「當人們經歷臨床上顯著的恐懼症時,他們害怕的不僅是客觀上的危險情況,還有非理性的情況和刺激。」
有些人不敢抓塑膠蟑螂。雖然他們知道它是假的,但他們的大腦似乎不相信。至於人們為什麼怕黑,諾伯格表示,「人們覺得黑暗可怕,因為它消除了我們的一種感官。這增加了情況的不確定性,很多人發現應對不確定性會感到不舒服。」
她說,「在某些國家,孩子通常獨自睡覺,黑暗可能與幼兒的分離感有關連。獨處和黑暗的結合可能會讓孩子認為黑暗是問題所在。」
挑戰全黑房間 面對黑暗
諾伯格提到,治療恐懼症的標準方法是暴露療法,也就是面對恐懼。暴露療法包括以非危險的方式面對令人恐懼的刺激,並了解不需要害怕這些刺激。
她表示,怕黑的人要進入黑暗房間,在晚上獨自一人,沒有怪物、鬼魂、罪犯和危險的動物。你一遍又一遍的這樣做,直到你確信黑暗不危險為止。如果你覺得太可怕了,可以採取循序漸進方式。你可以先進入昏暗但不是全黑的房間。
6個問題 認清黑暗無害
她建議,參與暴露療法時,人們應該問自己,「我認為會發生什麼?我認為這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發生的話,情況會有多糟?」
她提到,人們結束這種療法後應該立即問自己,「可怕的結果發生了嗎?如果確實如此,情況有多糟?我認為可怕的事件將來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諾伯格表示,這種提問可以幫助人們學到:
1. 擔心的結果幾乎永遠不會發生。
2. 當他們這樣做時,結果沒有他們預期的那麼糟。
3. 當它確實發生時,他們可以處理。
這種療法成功的關鍵是,一旦你能在黑暗中度過一段時間,就應該這麼做。
「每一次你必須面對黑暗的機會,客觀上是無害的,那就去做吧!」諾伯格說,如果你只在治療師的辦公室裡面對黑暗,那可能是你唯一不怕黑的地方,對你克服黑暗恐懼,不會有太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