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北埔水磜社區,在這個農村風情濃厚的小村莊,一項擁有百年歷史的傳統手工藝正在散發新的生命力——竹藝滾燈。這些滾燈不僅是元宵節慶的重要象徵,更蘊含著深刻的文化意義與社區精神。今年,在林祥順老師與衣辰師母的帶領下,水磜社區的居民不僅完成了精美的「桂人燈」,還展現了代代傳承的竹藝之美。
高齡學員挑戰技藝 95歲夫妻的熱情
在這次滾燈製作中,最令人感動的是北埔社區一對年逾九旬的夫妻,他們年紀雖高,但手腳靈活,甚至在全班學員中拔得頭籌,率先完成竹圈的烤製與整形。他們的熱情與毅力讓在場的每一位學員都深受啟發,體現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這對夫妻表示,參與製作滾燈讓他們找回年輕時的活力,也感受到社區濃厚的團結氛圍。
製作過程:從桂竹到光芒
滾燈的製作過程雖然看似簡單,但實際上需要大量的前置作業。林祥順老師在開始教學前,已經花費了三到四週的時間,完成3000多根桂竹條的切割與整備。每根竹條都經過精細的尺寸調整,以確保製作的滾燈內外圈共計35圈能完美契合。
技藝傳承與創新
製作的第一步是烤製竹圈。在林老師的指導下,學員們使用火焰將竹條烤熱,再迅速用工具將其彎成圓形。這看似簡單的步驟實則需要經驗與耐心,稍有不慎便可能導致竹條斷裂或形狀不符。為了減少材料損耗,林老師還特別研發了專用工具,大幅提高了製作效率。
在場的一位學員表示,這次參與製作讓她更懂得「惜物」的價值,因為「每一根竹條背後都是老師與師母的辛苦付出。」
創意與文化的結合
滾燈的外部裝飾同樣充滿巧思。今年的「桂人燈」結合了古錢與四瓣花的圖案,寓意「財源滾滾」與「花開富貴」。參與者還使用小榆葉與手工鈎花進行點綴,增添了更多文化與文學之美。
水磜社區發展協會學員彭悅柔特別分享,她在家提前完成燈布的裝飾,將自己養的橘子貓形象融入其中,並解釋了榆葉的寓意——「歲歲有榆(餘)錢,年年有貴(桂)人」,表達了對社區成員相互扶持的感激之情。
師者的奉獻 堅毅與熱愛
林祥順老師不僅是滾燈製作的技藝傳承者,更是這項文化的守護者。他以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堅毅精神」——雙手因長期製作而僵硬,卻從未放棄對竹藝的熱愛。衣辰師母則以細心的教學與支持,成為林老師最堅強的後盾。
林老師感嘆道:「這些滾燈不只是元宵節的裝飾,它們更是傳統技藝的延續,是我們給下一代的文化禮物。」
社區的力量 合作與分享
滾燈製作不僅僅是一項技藝,更是一場社區凝聚力的展現。在製作過程中,學員們分工合作,有人負責烤竹圈,有人負責裝飾燈布,還有人協助準備工具與材料。每個人都在這次活動中找到自己的角色,成為彼此的「貴人」。
徐美玉理事長表示,滾燈的「滾動」象徵著社區的繁榮與幸福,而每一位參與者都是這份幸福的締造者。
燈火照亮未來 走春迎福運
2月8日,元宵節當天,水磜社區將舉行「桂人燈」的繞境活動。滾燈在街頭滾動,燈內的光芒閃耀,象徵著新春的希望與祝福。社區的長者與年輕人攜手合作,讓這項傳統得以延續,同時也為水磜注入了新的活力。
這些滾燈,承載著文化的重量與未來的希望,不僅僅是一盞盞燈,更是社區精神的象徵。正如林老師所說:「只要燈還亮著,這份技藝就永不會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