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儀式是象徵初春農耕開始,農民相信透過鞭打春牛可驅散懶惰,為新的一年開啟豐收契機。此傳統儀式記載於《諸羅縣志》,成為嘉義地區極具代表性春耕信仰活動,可惜因政策變遷而中斷百年。今年再次恢復傳統祭典,讓後世得以見證珍貴歷史文化。
嘉義市民政處表示,大天宮為前清官廟–嘉邑先農壇,建於清雍正九年(1731),為知縣馮盡善因受清廷頒布「農耤(ㄐㄧˊ)令」而設立,每年於先農壇由地方官舉行「耕耤禮」,藉以勸告農民年節將至必須開始勤奮耕作。
祭典主祀「先農、土地神與勾芒」,並以土塑泥春牛,象徵性鞭打泥牛,喚起因為放年假而消沉與慵懶的精神,農民在鞭春牛儀式後,相信泥春牛的土能保佑農作物豐碩,因此會將春牛泥撿回加入自己的田裡,形成了「搶春牛」的風潮。
過往,地方上每年在元宵前後舉辦鞭春牛儀式,大天宮所在區域舊時稱「春牛埔」或「春圃」,直至日治時期,此祭典因政局更迭而失傳中斷逾百年,所幸大天宮經多年籌劃並透過產官學多方研擬,終得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