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醫療新聞

防疫之夏好煩躁 心理調適很重要

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推廣的五字訣「安、靜、能、繫、望」。防疫不只是防止病毒的傳播,也要關注自己的心智與情緒。(123RF)
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推廣的五字訣「安、靜、能、繫、望」。防疫不只是防止病毒的傳播,也要關注自己的心智與情緒。(123RF)

文/記者施芝吟
天氣好熱,心情好煩躁,難道生病了嗎?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又該如何做到?

今天特別邀請東元綜合醫院精神科醫師張夢涵,來跟大家分享。

張夢涵表示,天氣持續高溫、炎熱的情況下,可能影響交感神經。交感神經主要作用為面對壓力所產生的反應,像是心跳加快、呼吸加速、大量流汗、血壓上升等。這些反應讓身體面對壓力之下,可以立即做出適當的反應。

壓力、溫度、氣候等都是壓力來源,不過,也有其他複雜因素,情緒、生活感官的引起。如果長期處在環境、情緒壓力之下,交感神經可能過度反應,而失去平衡,導致身心症狀出現。同時,情緒焦躁、焦慮,合併身體不舒服,但是查不出確切原因。臨床上常看到病患主訴,頭暈、目眩、腸胃不適等。

如何判斷是否為情緒疾病?

她表示,因為天氣炎熱,偶爾感到心情煩躁,如果是暫時性的現象,沒有持續一整天,並未影響日常生活、人際關係、工作,就不是疾病。她比喻,在烈日下走路或工作,感到煩躁,不過,走進冷氣房,或喝杯冷飲情緒就舒緩,就不算是疾病。

張夢涵強調,倘若煩躁、易怒情緒持續多日,即使生活壓力未有太大變動,但是情緒起伏卻相當大,芝麻綠豆小事就大發雷霆,甚至造成生活中的困擾,例如:頻繁跟同事或家人起爭執、丟了工作等情形發生,建議到精神科釐清是否有情緒疾患的困擾。

她說,部分精神科診斷與氣候相關,憂鬱症跟冬天或是日照短國家有關;躁鬱症好發於春、秋季節轉換之際,但是不見得所有躁鬱、憂鬱都在季節轉換時候才會發作。

炎夏保持心靜 怎麼做?

民眾如何在炎熱夏季保持「心靜」,不會因為情緒不穩壞事?張夢涵說,可以從環境、情緒處理兩方面來調適。

環境:環境舒適度很重要,環境通風,避免曝晒太陽;生理部分則是要注意水分與營養的補充,另外,充足睡眠也相當重要。

情緒處理:

1.「覺察」自己情緒變化,例如:講話變得很大聲,像是要跟他人吵架;出現手心冒汗、身體發抖、心跳加速等症狀,主觀上認為自己很生氣。不過,「覺察情緒」這部分是不容易的,平時可以多加練習。

2.暫時離開現場:待在可以讓自己冷靜的空間,因為情緒一來時,留在原地容易有紛爭、不理性話語,甚至肢體衝突。

3.讓自己冷靜的方式:每人的方法不同,建議在心平氣和的時候,先找適合自己、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比如:聽音樂、深呼吸、瑜伽、寫心情日記等。

4.理性溝通:等到彼此冷靜後,再溝通。

身體防疫 心理也要防疫

另外,疫情來勢洶洶,重創各個產業,全國三級警戒延長到7月26日(期間會適度開放某些場域),民眾長期被迫減少社交,可能「悶出病來」。

張夢涵說,民眾對於疫情變化的不確定性,帶來許多焦慮感,包括擔心自身死亡、家人死亡等,加上長期被剝奪休閒娛樂,人際互動受影響,經濟上的衝突,疫情流行期越長,失業人口越多,更衍生出社會問題。

疫情的嚴重度與未定性,以及其衍生的諸多心理社會經濟衝擊,已對社會大眾帶來許多的心理衝擊與恐慌。 張夢涵指出,自全球疫情爆發以來,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個案也隨之增加,根據國外研究,疫情後段,自殺風險也增加,不可輕忽。

在此引用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推廣的五字訣「安、靜、能、繫、望」讓民眾調適心情: 

1.安(safety):促進安全。落實防疫工作,勤洗手與戴口罩,遵守政府防疫措施。 

2.靜(calming):如何讓自己平靜,找出適合自己的方式,例如:打坐、運動、閱讀等。

3.能(efficacy):提升效能感。焦慮是面對不可掌控的情緒,生活中維持自我可掌控的事情,例如:維持規律的生活作息。

4.繫(connectedness):現在科技發達,可以透過視訊、電話與親友保持聯繫,提供心理支持。關心自己外,也要多關心別人,多跟親友聯絡。

5.望(instilling hope):懷抱希望。疫情總有一天會結束,對於疫情報導,要確認消息來源,假消息、負面報導會影響情緒,甚至是社會動盪,疫情報導則以政府的直播記者會為主。

面對嚴峻的疫情,各國捐贈疫苗給臺灣,指揮中心也陸續分配民眾施打疫苗。但是,民眾對疫苗、疫情具有恐懼、猜疑的心理,應該如何正向看待?張夢涵指出,臺灣正面臨這樣的問題,事實上,全球都有對疫苗猶豫的態度,不管民眾是被動、延遲接種疫苗,或是完全拒絕疫苗,這些反映出民眾對疫苗不確定的焦慮感。

防疫不只是防止病毒的傳播,也要關注自己的心智與情緒。面對未知的恐懼和焦慮,最好的方法就是好好掌握你所能做到的事,例如:做好個人防疫措施、輪到你打疫苗就去打,認真珍惜當下的每一刻,永遠懷抱希望,疫情終將會結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