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中共黨魁習近平曾在山東濟南主持召開座談會。5月25日,新華社發文《三中全會前,這場座談會釋放改革重要信號》。文章稱,「黨中央重視開門問策……也釋放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信號。」
三中全會前,中南海故意拋出了「改革」的信號,似乎在對內外改革的聲音做出某種回應;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國式現代化」實際是兩條相反的路線。中共不肯放棄「中國式現代化」,還僅提「經濟體制改革」,暴露了對「改革」的真正態度。
6月11日,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召開會議,黨媒導報稱,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的意見》《關於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的指導意見》《關於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的若干意見》等文件。
中共官喉新華社報導,中共黨魁習近平講話稱,要「加強黨的領導,完善公司治理,推動企業建立健全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
改革委員會討論的所謂《關於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的意見》是一個黨的文件,並不是真正的法律。黨繼續凌駕於法律之上,號稱「政企分開」,卻又要「加強黨的領導」,國有企業註定不可能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也難以真正成為現代化企業。在國內市場,國有企業主要靠行業壟斷、靠政府投資和政府訂單生存;在國際市場上,基本靠政府補貼之下的低價傾銷。中共控制下的國有企業是一大怪胎,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大包袱。
新華社報導稱,會議指出,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要尊重企業經營主體地位」,還「要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全面領導,完善黨領導國有企業的制度機制」。
黨要全面管企業,企業就不可能有「經營主體地位」。為中共高層撰稿的中南海祕書們,恐怕都明白這樣的說法自相矛盾,但又不得不這樣寫,高層們開會時也照著念,沒人敢提出異議。
報導還稱,「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並「注重發揮黨建引領作用」。
中共要全面管國有企業,還有管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建立什麼企業制度,是企業家決定的,中共偏要瞎指揮,偏要替企業家做決定。中共的存在就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
6月7日,李強曾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內容之一是討論《國務院關於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註冊資本登記管理制度的規定(草案)》。報導稱,這是「落實新修訂公司法要求、優化營商環境的需要。」
中共拋出的《公司法》等法律是一紙空文,一切仍要聽黨的指揮,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面對這樣的營商環境,大概不得不知難而退。中共三中全會前釋放的假「改革」信號很快就露餡了。
「科技自主創新」行不通了?近年來,中共迅速搞壞了與美國和西方各國的關係,各種科技制裁和封鎖之下,中共不斷高調宣稱「科技自主創新」;然而,此次中共改革會議180度大轉彎,恐怕也知道所謂的「科技自主創新」行不通。
新華社報導,習近平在會議上稱,「以開放促創新,健全科技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補齊開放創新制度短板。」
中共改革委員會開會,打著「開放」的旗號,改稱「以開放促創新」,卻不再提「科技自主創新」,應該是在諸多科技領域碰了壁;沒有了抄襲和模仿的對象,「創新」只剩下了口號。
新華社報導稱,會議指出,要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著力解決突出問題,確保人才引進來、留得住、用得好。」
「科技自主創新」不靈,還得靠外來人才,實際就是把原來的「千人計劃」換一種說法。中共企圖把掌握國外先進技術成果的專家騙到中國,繼續搞拿來主義,並非真正在中國大陸搞「創新」。西方各國正在針對中共全面構築「小院高牆」,中共卻號稱「參與全球科技治理」,不過是中共高層勉強為自己臉上貼金的一種說辭。
2024年,中國又有1179萬大學生畢業,其中相當一部分還會讀研、再讀博,但撐不起「科技自主創新」,他們中的很大比例甚至找不到一份對口的工作。
6月11日,《人民日報》發文《新一輪教育強國指數測算結果發布》。文章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發布新一輪教育強國指數測算結果,中國「是2012年以來進步最快的國家」;並稱「建設教育強國,高等教育是龍頭……2023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0.2%,相比排名前15位國家的平均水平(86.9%以上),差距進一步縮小。」
過去幾年裡,每年畢業的大學生都是千萬級,研究生、博士生也不少,他們中恐怕沒有多少人真正在從事科技工作,更多只是在尋求一個飯碗。然而,文章卻稱,這「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黨媒唱讚歌只為糊弄老百姓,中共高層自然知道實情,中國大陸高校沒能真正培養多少真正的人才,更多是在通過高校經濟賺學生父母的血汗錢。眼看中國科技與世界的差距重新拉大,「科技自主創新」的口號不管用,中共高層還得指望「走出去」和「引進來」;但今非昔比,各國高度重視中共帶來的威脅,抄襲和剽竊的路越來越窄了。
中共迴避農村改革此次中共改革會議還提到,要「確保糧食安全」和「保護和調動農民種糧和地方抓糧積極性」,並提出「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
中國農民長期被中共壓制,雖然鄧小平取消了集體農莊制度,但農民仍然沒有土地的所有權,交公糧成為農民耕種的先決條件,全中國的農民實際都是中共的佃農。中共殺掉了地主,自己卻成了最大的地主,中共還一直掌控著糧食生產所需的種子、農藥、農具等,最終占有大部分糧食作物,並擁有定價權。
農民高價從中共手裡購買農業資料,不少需要貸款,又得交農業稅等,最後還要把糧食以低價上交給中共,註定不可能賺錢,更難以致富,因此外出打工成為不二選擇。中共對糧食的控制,實際一直都在延續戰事體制,始終沒有放鬆過。
糧食安全成為中共改革會議的內容,卻沒有任何改革的舉措,只想用補貼的辦法維持糧食產量。中共長期壓榨農民,農民種糧食沒有錢賺,中共假惺惺地拿出一點補貼,還要讓農民覺得是一種恩賜。鄧小平的農村改革只是給農民鬆了一點綁,關鍵的土地所有權問題始終不敢動,是中國糧食危機的根源之一。
美國等農業發達國家的私有制農莊早已行之多年,農業規模化經營實現了機械化運作,不但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也促進了農業科技的發展,還大量減少了人力,同時催生了城市化發展。中共始終把持著土地,所謂改革只是把集體農莊變為小戶勞作,繼續拴住大量勞動力,但效率低下,阻礙了規模化經營和機械化運作;中共的計劃體制又阻礙了科技創新,種子還得靠美國和西方。
新華社報導稱,會議強調,要「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這完全是紙上談兵,小農戶沒有資金和實力發展現代農業,而且並不擁有土地,也沒有發展現代農業的動力;種糧食不賺錢,他們只能嘗試外出打工。
中共的改革會議沒有討論如何深入農村改革,靠簡單的補貼也難以保證糧食安全。只要中共存在,就不可能把土地擁有權讓給農民和未來的農場主。中共行將就木之際,正琢磨著靠戰時體制繼續苟延殘喘,只會收緊對土地和農業生產的控制。只有中共消亡,才可能是農民悲哀的終結之日。
房地產和消費的瓶頸中共此次改革會議,李強作為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參加,王滬寧和蔡奇也有副主任的頭銜,但他們都只能看習近平的臉色,不敢輕易發表意見。
6月7日,李強曾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當前房地產市場形勢和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的匯報,但如此重要的話題卻不在中共改革會議的議程裡;中共黨媒的報導對此隻字未提。
6月7日的中共國務院常務會議稱,房地產業發展「關係經濟運行和金融穩定大局」;要求「著力推動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地見效,繼續研究儲備新的去庫存、穩市場政策措施……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看來,所謂的「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根本沒譜,中共改革會議或許討論了相關的話題,但除了繼續「去庫存」,也確實再沒什麼新招。房地產泡沫註定要破,金融恐怕更難穩定。
6月11日,《人民日報》發文《假日經濟添活力 2024年端午節假期國內旅遊出遊1.1億人次》。文章試圖唱讚歌,稱「據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測算,2024年端午節假期全國國內旅遊出遊合計1.1億人次」;又稱「國內遊客出遊總花費403.5億元。」
若按此數據計算,403.5億元/1.1億人次 = 366.82元/人次;即每個出行人次平均消費僅約366.82元,若再除去交通費用,個人實際平均旅遊消費寥寥無幾。這樣的報導並不能「唱響經濟光明論」,實際在唱衰。
老百姓就業難、收入減少、不敢消費,更不敢買房,也買不起房。這些經濟的最根本瓶頸,中共改革會議卻故意迴避,還在以「改革開放」為名,加強所謂「黨的領導」、開歷史倒車。無論三中全會開不開、何時開,中共高層都拿不出像樣的治國理政之法,試圖保黨、保權位都只是痴心妄想。
大紀元首發
責任編輯:高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