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竹苗

秋老虎發威 預防熱傷害

避免熱傷害,要維持飲水量,飲水可幫助身體降溫及防脫水。(123RF)
避免熱傷害,要維持飲水量,飲水可幫助身體降溫及防脫水。(123RF)

文/記者陳文敏
秋天的第一個節氣「立秋」已過,雖然入了秋,但天氣還在慢慢演變。炎熱暑氣未退,尤其極端天氣加劇與室內外溫差大,此一時刻更容易熱感冒、中暑,提醒民眾要留心熱傷害。

秋老虎發威,加上臺灣氣候炎熱潮溼,體感溫度經常接近38℃,這種高溫不僅有體感上的不適,若長時間曝露於高溫環境下,身體就可能因無法正常調節體溫,而發生熱傷害情形。

近期,衛福部苗栗醫院急診室曾多次收治居住鐵皮屋、年長者因室內高溫發生熱傷害而就醫的民眾,因此院方特別進行宣導預防夏季熱傷害活動,加強協助弱勢族群度過酷暑。

苗栗醫院副院長蔡昌宏表示,外源性的室內悶熱環境和戶外晒太陽是熱傷害主因,身體吸收環境熱能,熱無法散失調節。

常見熱傷害分為:熱衰竭、熱中暑,熱衰竭是指體溫在40度以下,虛弱、頭暈、噁心、頭痛、皮膚出汗、溼冷、脈搏快而弱、姿勢性低血壓、暈倒、視力模糊虛弱,中暑則是體溫超過40度,可能發生全身痙攣或意識模糊,病患大多呈現皮膚乾燥。

誰容易熱傷害?特別要注意的族群包括:嬰兒及小童、長者、孕婦、慢性病患者如心臟病或高血壓患者、戶外活動或勞動者、及體重過重者,均較易發生熱傷害。

所以,環境降溫是首要的,提醒民眾在陽光熾熱時,盡量待在陰涼處,避免長時間曝露,如果必須外出,記得戴帽子或撐傘、穿著白色及透氣衣物,最重要的是維持飲水量,飲水可以幫助身體降溫及防脫水。最近流行的涼感巾或使用沾溼的毛巾放在身體上也是一種降溫的方式,皮膚接觸到溫度較低的物體時,直接將熱傳導出去,也是抗暑妙招。

熱傷害處置辦法:熱傷害如果演變到中暑意識不清,恐會在短時間危及生命,是非常危急的狀況,提醒民眾若發現熱衰竭或中暑,應立即送醫救治。

送醫前可將病患移到陰涼處平躺、腿抬高(嘔吐側躺),可用電扇或扇子進行降溫,身體噴溼,如果有冰塊可放頸部、腋下及鼠蹊部,意識清楚可以補充鹽水、運動飲料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