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曲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在黑夜中,對著情人的窗下演唱的獨唱曲或是重唱曲,都稱為夜曲。古典時期的莫札特也曾寫出很多有名的小夜曲,這時期的小夜曲和嬉遊曲是可以互相調換名字的。直到1812年,約翰‧菲爾德(John Field)為鋼琴小品附上夜曲的名稱後,才開始逐漸有法文中所指的夜曲含義:情感豐富、短小、具有夢幻氣氛以及哀愁感的鋼琴曲,大多為三段式。
卡爾.徹爾尼(Carl Czerny)對於十九世紀鋼琴獨奏作品「夜曲」,作了下面的解釋:
「為鋼琴所作的夜曲,是為了模仿那些標題為『小夜曲』的聲樂作品而作的,而這些曲子都是在夜晚所演奏的,其音樂深植於內心。因此『夜曲』必須適合於創造出一種柔和、夢想、優美、浪漫的印象或甚至是熱情的感覺,但不是像尖銳或是陌生的奏鳴曲中的行板,慢的樂章是最適合夜曲的風格特性。」
夜曲始祖 菲爾德
菲爾德(1782~1837年)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Dublin),父親是劇院中樂團的小提琴手,祖父則是當地教堂管風琴手以及鋼琴教師,是菲爾德最早的啟蒙老師。1791年,音樂家喬爾達尼非常賞識菲爾德的天分,安排他於隔年在都柏林音樂會中公開表演。他的演出馬上受到注目,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其嚴謹性和精緻性遠超過人們的期待。
1793年,菲爾德前往倫敦開了第一場音樂會,同時追隨義大利作曲家克萊門蒂(Muzio Ementi,1752~1832年)學習,最後在聖彼得堡以演奏家和教師的身分定居下來。1804年,菲爾德在俄國的公開音樂會中聲名大噪,音樂會邀約不斷,學生爭相拜師。他的俄國學生中最著名的有葛令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1804~1857年)和梅耶(Charles Mayer,1799~1862年),梅耶後來成為著名的鋼琴演奏家和教師,並且培養出幾百位的俄國音樂學生,可見菲爾德對俄國音樂的影響力之大。
在隨同克萊門蒂學習期間,菲爾德一直使用克萊門蒂所製作的新鋼琴演奏,也因此,有別於當代其他鍵盤樂器的語法,創新他獨特的個人風格。一位演奏家在聆聽他的演奏後,對他評價:他擁有迷人的圓滑奏,他的演奏溫和而高雅,而且有美好的觸鍵。
1833年,菲爾德在歐洲各地巡迴演出,1834年抵達拿坡里時,因病情嚴重,而停止演出,並接受當地醫院的治療。1835年,貴族拉赫曼尼諾夫家族帶他回莫斯科,於1837年病逝。
菲爾德的音樂特色,從當時的評論家口中可略知一二,一般認為他有扎實的觸鍵,以及自然的態度來表現柔美豐富的情感。他通常沒有很突出的節奏或是動作,音量上也多是溫和為主,而最引人著迷的是他發自內心的情感表達。
從他的音樂中,可以知道他是一位與世無爭的人,不在乎別人對他的看法,盡心的表達自己。從他的朋友口中可以知道他確實是一位溫和的人,但是也不會墨守成規。這樣的個性影響了他在音樂上的風格。他最大的特色在於他能夠自由的歌唱,這樣的特性為浪漫樂派開啟了大門。
蕭邦一生共譜21首夜曲
菲爾德的主題發展並不多,也不會強調突顯鋼琴的技巧,他的音樂素材也是使用即興自由的歌唱,沒有太多不同的情緒反應,大多呈現哀愁或是柔美的風格。
蕭邦一生共寫了21首夜曲,幾乎包含了蕭邦整個創作期,他曾於巴黎演出時彈奏菲爾德的作品,以及使用他的作品作為教學,可見蕭邦對於菲爾德的作品有一定程度的喜愛。
◎ 蕭邦和菲爾德
.織度與伴奏型態:菲爾德大多是主音音樂,織度單純,多為一手單旋律加上一些裝飾音,而另一手是分散和弦的伴奏型態。蕭邦肯定受其影響,因為蕭邦本身的伴奏型態喜好使用大跳的分散和弦,只是旋律更為精緻優美以及織度較密集,比如:兩個旋律加上伴奏,或是和弦的結構更豐富緊密。
.和聲:菲爾德喜愛用半音階進行或是一連串裝飾奏,也常用三度和六度音程,多使用近系調,和傳統的轉調手法差不多。蕭邦的和聲更為豐富多變,常可見到七和弦的變化與九、十一、十三和弦等等,以及平行八度、五度等,有創新改革傳統上的和聲,將其發揮最大變化。
.音樂特色:兩人同樣都是非常高貴優雅的人,所以大體音樂風格都很類似,並且曲風上多是旋律加上分解和弦伴奏,所以音樂史上多會認為兩人的音樂風格有相關性。當然菲爾德的鋒芒比不上蕭邦,他的音樂特色也沒有蕭邦來得精采和獨特,但是他帶給蕭邦的影響是不可抹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