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醫療新聞

慢性蕁麻疹源頭 不是飲食造成

慢性蕁麻疹是全身性疾病,須兼顧藥物及非藥物治療。日常生活中可避免以下
「食、衣、住、行」四大雷區。(123RF)
慢性蕁麻疹是全身性疾病,須兼顧藥物及非藥物治療。日常生活中可避免以下 「食、衣、住、行」四大雷區。(123RF)

文/記者施芝吟
身體好癢好癢啊,癢到睡不著覺。透過沖冷水才能止癢。心想:「是吃了什麼引起的嗎?」先別急著錯怪飲食。臺灣有超過500萬人發生過蕁麻疹,其中慢性蕁麻疹被多數民眾認為是因食物而引起,因此在飲食上特別忌口。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朱家瑜表示,慢性蕁麻疹成因複雜,大部分慢性蕁麻疹皆非食物引起,通常都和自體免疫系統相關,壓力大、情緒不穩定時易誘發,絕大多數與食物無關。 

他分享,門診中曾有一位尼姑病患,過去看診曾被醫師告誡不能吃某些食物,3年來只吃自己種的蔬菜配白飯,導致長期壓抑,其實是搞錯方向。

疾病難纏 常併發焦慮、睡眠障礙

臺大醫院透過健保資料庫研究發現,慢性蕁麻疹患者伴隨發生焦慮症、睡眠障礙或是陣發性情緒疾患等精神疾病風險是一般人的1.43~2.32倍,而慢性蕁麻疹患者合併使用精神科用藥是一般人的1.95~2.70倍,特別是進入冬季,若患者心理壓力大或情緒不佳,病況就會進入惡性循環,使得病情逐漸惡化。

曾有一位男性患者,為降低搔癢不適感,常年不分季節睡在大理石地板上,一度女兒誤以為爸爸犯了瘋病,直到治療後症狀終於獲得控制,讓患者開心道:「回到床上終於安心好眠。」可見適切的診斷與處置,對於患者的身心狀況能有長足幫助。

典型症狀 超過6週即為慢性蕁麻疹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副祕書長黃毓惠指出,蕁麻疹患者的皮膚會出現紅、腫、癢,外觀上可分為風疹塊及血管性水腫。

風疹塊:外觀如同蚊子叮咬般、大小不同的腫塊,通常在24小時內皮膚會恢復正常外觀。

血管性水腫:好發於眼睛、脣舌、咽喉等血管密集的黏膜處,因此也有金魚眼、香腸嘴的別稱,發病時宛如電影《東成西就》裡梁朝偉飾演的西毒歐陽鋒。

她強調,倘若是在咽喉黏膜發生水腫,則會因阻塞呼吸道而有致命的危險。上述症狀若反覆發生超過6週,即為慢性蕁麻疹。 

壓力大容易罹患蕁麻疹

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約有20~25萬人為慢性蕁麻疹患者,且患者多為30~49歲女性。目前雖誘發疾病原因不明,但推測可能和女性的體質與壓力大有關,且這類女性患者多屬於職場女強人類型,平日可能兼顧工作與家庭,長期處在高壓生活環境中有關。

本身也是慢性蕁麻疹患者的黃毓惠,她分享自己從國中開始,就過著一邊抓癢一邊追趕校車的生活,直到進入醫學系準備專科醫師考試時,因同時需照顧病患,又忙於前往日本進修,龐大壓力造成這個「癢」失控,讓她無法入睡,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女性患者多屬於職場女強人類型,平日可能兼顧工作與家庭,長期處在高壓生活環境中有關。(123RF)女性患者多屬於職場女強人類型,平日可能兼顧工作與家庭,長期處在高壓生活環境中有關。(123RF)

黃毓惠與「癢」和平共處近30年,她很有心得並以過來人經驗表示,多數慢性蕁麻疹患者誤以為藥物使用之後,應該立竿見影、即刻見效,慢性蕁麻疹是一個免疫相關疾病,應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長期控制、與病共存。

避開生活四大雷區 謹記三心口訣

臺大醫院皮膚部醫師卓雍哲表示,蕁麻疹的癢是個主觀症狀,治療成效有賴於醫病雙方間的合作,因此需要病患透過自覺評估反饋給醫師,讓主治醫師能依照病情進展調整最適化治療方針。且慢性蕁麻疹是全身性疾病,須兼顧藥物及非藥物治療。

特別是非藥物治療也可透過患者自主照顧,避免過敏原,以達症狀改善。卓雍哲提醒日常生活中可避免以下「食、衣、住、行」四大雷區。

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如:麻辣鍋等含酒精、香精、辣味食物。

衣:避免換季衣物未清洗便直接穿。

住:避免天冷長期緊閉門窗導致屋內空氣不流通,粉塵累積。

行:出門應避免溫差或日光照射等誘因,誘發蕁麻疹發作。

卓雍哲強調,引發慢性蕁麻疹的「源頭」雖絕大多數與食物無關,但「刺激性的食物」則是會誘發慢性蕁麻疹惡化的因素。除此之外,患者應放心配合醫師、耐心持續用藥、安心日常生活,提高疾病認知,並以積極、正確的態度來面對,才能使症狀得到良好的控制。

另外,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為了幫助基層醫療同仁有效診治慢性蕁麻疹,時隔7年後於今年更新診治共識。新版共識內容分為三大面向:

診斷:症狀反覆發作持續超過6週,即為慢性蕁麻疹患者。

處置:藥物治療單純化,接軌國際指引建議。

評估:治療成效納入患者自覺評估,有助治療最適化調整。◇